有哪些看起来普通但费时费工费料的菜? 伊字诀,从事人类长达25年。 作为北京人首先还是要说同和居的名吃 三不粘(zhan) 三不粘的原材料很简单——鸡蛋、淀粉、白糖、猪油。 其中鸡蛋至少要十几个但只用蛋黄,将它和淀粉白糖打在一起,坐油下锅。 具体做法简单到不知道该怎么说,一边不断地淋洒猪油一边反复搅拌,最后把一盆蛋液炒成图上的模样,绵软而不失嚼劲,蛋黄的鲜嫩配合上脂肪的香气,大量的白糖赋予它甜蜜滋味的同时体现出细腻沙状奇妙的软滑口感。由于集火不断的翻炒和油脂的作用,这道菜夹起来不粘筷子、吃起来不粘牙、吃完不粘盘子。和年糕、慕斯、布丁的口感都不一样,是非常有趣的味觉体验。 当然本身的热量太高和现代的餐饮风格不符,再加上原料简单却对技术要求高、费力却卖不出高价(相对来说),使得肯做的店家本就不多,做得好的就更少。 只是回到这道菜出现的清代中叶来看,每当一盘这样黄澄澄又甜蜜又高热量的菜搬上宴会餐桌时,总感觉是可以一窥曾经京城在穷苦和奢华夹缝中生活的,正因为原料和做法简单,让它多年来都保持了这样的形态,反而显得可贵。 酿春 惠州有酿春,惠州人却有不知道的。 酿是中国厨房里常见的处理方式,我很喜欢的鱼青椒酿就是细细剁成肉蓉,一点一点塞进厚实鲜甜的菜椒,若是鲮鱼则以烧为佳,红亮的酱汁下松软的鲮鱼和清脆的菜椒倒转起来,外面的菜椒变得软烂可口的同时,内里的鱼肉却愈加紧实起来,搭配咸甜(有些地方还会做的偏辣)的汤汁,简直是米饭的克星。倘若是适合清蒸的鱼肉那就更是精妙,鱼肉的鲜味蔬菜的清甜混合在一起,愉悦从口鼻直冲天灵盖,恨不得叫人......扯远了。 说回酿春,香菇和木耳剁成末拌进鲜猪肉馅,混上近乎透明的虾肉泥。取一只鸭蛋(鸭蛋体积大,蛋黄颜色更深,不仅能酿更多内馅,而且酿出来也比鸡蛋要漂亮,颜色分明),用青竹片悄悄的挑开蛋黄外面那层膜——剁好的肉馅、香菇末、木耳碎顺着竹片尖儿慢慢的挤进蛋黄里,一点儿也急不得。 鸭蛋在“吃下”一两有余的肉馅后,像塞满的钱包一样鼓胀起来,缓缓滑进预先微微滚过的汤里。汤若是用菠菜则太绿,有些人好用白菜,只是白菜一方面颜色浅令汤太清,另一方面白菜的清甜味简直霸道,整碗都要染上才甘心似的,多少有一点破坏了酿春的鲜美,当然味道另有趣味也是奇妙亦无不可,之前看过一篇报道中的厨师使用枸杞叶,也有厨师直接用白水,都不妨一试。 汤碗中铺好晶莹剔透的粉丝,或透明或翠绿的汤中,白黄红相映的酿春躺在中间,喜欢香气的人加一小撮葱花漂在上面,吃起来味道淡而不寡,外面的蛋白嫩内里的蛋黄浓,偶尔咬到香菇和木耳碎给口感增加了一层深度,肉馅的颗粒感和虾泥的细弹,让那小小的一点酿春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 乌鱼蛋汤 在《随园食单》海鲜单里,袁枚对乌鱼蛋有过这样的描述—— 乌鱼蛋最鲜,最难服事。须河水滚透,撤沙去臊,再加鸡汤、蘑菇爆烂。龚云若司马家制之最精。 乌鱼蛋是乌贼的缠卵腺,用来分泌粘液使卵细胞固定下来,本身不含卵细胞所以称之为“蛋”也是望形生义,而且真正食用的是其中的“乌鱼钱儿”,将其制成干货。烹调前发制而成,由于去腥过程非常复杂,又需要各种汤料煨制,所以这里只是一提,和我们想说的普通菜完全不在一个世界,只是说道费时费力费工,它也算一个罢了。 九转大肠、开水白菜同理,能上国宴的菜家里做有点太勉强了。 雪花羊肉 清真菜,选羊腰或者腿肉白灼切厚片派松,取鸡胸脯与鳜鱼肉(其实鲅鱼就行……)一样细细捶打再剁,加入奶油和蛋清搅成细滑的肉蓉,一层羊肉一层肉蓉、一层羊肉一层肉蓉的叠好,将干百合研磨成粉洒在最上面,起火上锅清蒸。 蒸到快熟,取几个鸡蛋清奋力打至发泡(也就是传统做法里的“芙蓉”),把芙蓉均匀的浇在羊肉上再蒸一下,雪白的芙蓉盖在羊肉上,中间夹了百合的甘味,里面又有鸡肉和鱼肉的香滑,羊肉本身已经酥软但不至于散开。 鸡汤起火加葱姜,一小撮好精盐加淀粉勾成玻璃芡倒在周围,或者可以淋一点鸡油,味道的层次更上一步。 这道菜最大的意义呢,当然就是把三不粘没用掉的蛋白都给使了啊~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