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友好地向爸妈出柜,并将伤害降到最低? 叶壮,心理学培训师 说实话,看到这个问题,我第一反应,是这事儿:印度母亲为了“矫治同性恋”强奸儿子 。 这算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但类似的事情不止发生过一次。 面对子女的出柜,父母为什么会有负面的反应,人们不用想就能罗列出一大堆原因:父母觉得这事是病,父母会觉得孩子“学坏了”,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甚至莫须有的道德谴责和舆论压力——人们的舌头根子嚼烂了,也只是在就事论事地讨论这个问题本身最直接的逻辑关联。 我觉得,这些负面反应,有一个更宏观的同时,更基础的心理环境。父母产生的“无法接受”,归根结底,并不是无法接受孩子的出柜,而是无法接受自己孩子在人生轨迹中的“事与愿违”。 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中学管早恋,因为要纠正“事与愿违”;花大钱让分数没考够的孩子进好学校当差生,为了弥补“事与愿违”;大学毕业了催婚逼婚,因为要保证不会“事与愿违”。 没错,很多努力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很多努力是建立在一个“这么做就会好”的虚无假设之上的。在还没发现孩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时候,就预先确定了一条走下去能通天的阳关大道。 这直接导致,对当子女的来说,包括坦诚地做一名 LGBT 在内的做自己几成一种奢望,因为真正的自我很可能与父母的预想并不一样,真正的人生轨迹相比父母臆想中的正确道路,完全可能跑偏了不止一星半点。出柜只是其中比较挑战底线的一种“做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爱,可能始终是饱满的,但却未必能保持始终不盲目。这些爱,在初期阶段是宏大叙事的,我老婆生孩子的时候,我跟产房里其他父母聊天,新爸爸新妈妈们纷纷表述,“只要孩子过得健康快乐,我们就高兴”。现在相当一段时间过去了,逼着孩子们学这学那,成为这成为那,争取这争取那的,也是这帮人。 其实可以理解,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总要有一些具体的指向,才能让爱意表达出来。比如孩子对音乐有兴趣我要带他访名师,孩子明天考试今晚吃点好的,孩子快到年龄了我去帮忙找找对象。 久而久之,家长们就忘了初心,对“事与愿违”的恐惧和担忧,越来越占了上风。其实回头想想那些仿佛天塌下来的不顺遂,只要不是重病、破产、极端事件,有几个真的到了击毁打垮一个家庭的地步?早恋能怎的?考差了能怎的?结婚晚能怎的?——出柜能怎的? 就算这样,很不幸,我们的父母,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具体的“事与愿违”,承担能力非常差。 为了让父母重新认识爱对于子女人生轨迹的力量,当务之急是降低父母对所谓美好愿景的依赖程度和执拗追求。友好出柜的最重要前提,还是要先帮助父母找回他们生你养你的初心。 题主提到了姜思达,我在去年参节目录制的时候也见到了他,他现在似乎还依然活跃在那个舞台上,他的身份并没有成为他的阻碍。可是他的身份,明显依然让他有困扰: “如果我们把情绪通通判定为自作多情,固执地认为这是虚妄与矫弄,倒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拯救。可偏偏,这些情绪都真实流动着,形成了无数个自我判定,这些判定伤人。” 金星老师也说的挺好: “你可以不向全世界妥协,但你必须真实地面对你父母。我觉得我能够做到今天,面向全世界,面向中国,坦然是因为我跟我的父母说我是谁,父母可能不接受,暂时的。但是来自父母的爱,会超越一切。” 但是,来自父母的爱,超越一切的充要条件,还是这段爱与育子初心的高度契合。 对于有心向父母友好出柜的 LGBT,我认为在重新帮助父母找回初心的过程中,有一些值得努力尝试的线索: 别太强调“我需要出柜,这对我自己很重要”,你更要说明的是,父母认同你的出柜,对你同样很重要。别抛开他们的重要性,像个孩子耍赖要糖一样来谈这个问题。 别太强调自己需要来自父母的爱,你要说明的是,恰恰是因为你也爱他们,才来寻找他们的认可。交互流通的爱才是有力量的爱,单方面的传递而没有反馈,没法让人高兴起来。 不要把这件事摊开后表现出“我就是这样,你们接受就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的态度,解释能解释的,坚持要坚持的,妥协该妥协的。如果你抛出一个问题,就别做甩手掌柜,窝里横不算本事,协调多方关系,适度进退才是情商高的表现。 不要有任何形式的乞求,LGBT 不是错误,你也不是啥罪人,而且,这也没什么可丢人的。 告诉他们你未来的打算,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知道,向他们出柜,以及他们的接纳,只会让你更好地生活下去。就算你对未来的打算并不具体,也起码指出一个大概的方向,不要表现地像出柜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将失去你。 在这件事中,只让他们扮演知情人与接纳者的角色,其他的事不用多操心。父母在这件事中扮演的角色越多,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反而更容易让自己陷入麻烦。别让父母成为治疗者,咨询师,以及同情者和自我负罪的人。 给他们一点时间,毕竟这是一件很挑战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还想额外提醒一件事情。 向父母出柜,所需要的勇气和爱的基础,对于 LGBT,不言而喻。面向父母,“友好”出柜,成为被摆到桌子上的可选项。这本身已经是莫大的进步,以前在自我犹豫“出柜”与否,现在愿意向家人袒露真正的自我,我完全找不出来不这么做的理由。 只是这事,真的可能产生伤害的对象,其实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父母这两个具体的个人,还有一个就是这个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关系。 或许有的人,知道自己向父母出柜,就意味着什么,也预料的到,即将面对父母怎样的具体反应。但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这是一道从单方面,并看不出线索的门,推开后,对即将面对的反应与事态,无法做出事先的假设。 如果你尚不能假设,那你起码要有一些预想,在可能产生伤害的方面保持敏感,避免事态扩大到不能挽回。你要关心的,不仅仅是父母本身,还包括他们与你的关系,甚至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出柜这件事而产生的微妙变化。 2011 年的时候,我在一个学术沙龙上,分享了一部电影,叫做浮生一日,其中有一个成功向家人出柜的镜头,希望有心向家人出柜的人们都能幸运如斯。 一个正确的决定,理应得到一个美好的结果。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