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六小龄童反对胡编名著,但你知道《西游记》曾遭佛教界排斥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7-2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04
    赞:
    46
    六小龄童反对对《西游记》胡编乱造,你们有什么看法?

    [​IMG] 知乎用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六小龄童前两年来我们学校做过讲演,我当时写过对他以及他观点的看法,现在贴一下。对于本问题的回答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嫌长的看我的核心思想就够了:

    1,充分肯定六的功绩和 86 版《西游记》的成就。

    2,六的西游记并没有他标榜得那样尊重原著,所以他没有那么足的底气去批评各路西游作品“胡编乱造”。

    3,对于名着,尊重者当然应该有之,创新和改编者亦应有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正文如下:

    昨日,六小龄童来我校讲演(他自己说喜欢叫讲演而不是演讲,因为他是真的有演),作为从小看 86《西游记》长大的人,我和诸位同学一起去听了这场颇为难得的讲演。

    [​IMG]

    但鄙人以为,作为一名历史剧和古典文化的爱好者,对凡事应该以理性冷静的心态去看待,从众口一词的欢呼和叫好中得出自己的思考和分析。通过一直以来对六小龄童的了解,尤其是这次讲座,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对人,且不说那几乎无时不在的幽默风趣,单是那种亲民和蔼的风范就让台下观众倍感心暖。

    但另一方面,我以为,他的很多主张、理论乃至实践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就此次讲演而言,第一,不难看出,他说话讲演并没有多么强的逻辑,想哪说哪。更值得质疑的是,他的标题是他一贯打出的、在此次讲演中也多次提到的“西游文化”。但听完仍是一头雾水:究竟何为他所说的“西游文化”?整个讲演他说的比较多的,也无非就是要坚持,坚韧不拔,为了梦想矢志不渝(他所说的“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按说这种正能量的东西没什么错,但如果这就是他的“西游文化”的全部内涵,那也未免太过于简单和幼稚了。因为以如此单一之思想为内容,根本撑不起“文化”这个庞杂的概念

    这就要说起第二点,他对他所主演的 86《西游记》的巨大自信。这部对绝大多数国人有着巨大影响、几乎是许多人童年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电视剧,很大程度上确实是成功的,而且是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重的。从态度和精神上来说,在那个物质条件底下、困难压力重重的年代,这部剧单是风风雨雨的传奇经历就足可以再拍一部电视剧。从艺术成就来说,该剧也确实有着不少亮点,但六小龄童说“杨洁导演把握住了《西游记》的魂”,在下实难苟同。为何?盖因 86《西游记》诞生的年代和主创的思想意识太特殊了。此剧诞生于中华民族刚刚摆脱那十年的梦魇、走上正规发展道路之时,各种思想相当驳杂:既有阶级斗争、极左思想的遗毒,又有知识分子的正气与激情在刚刚摆脱浩劫、重获新生之时的不可遏制,还有那个年代人们思想的单纯与质朴。而该剧的主创,尤其是杨洁导演又是一个创作倾向上偏于唯美、为人处世上刚正不阿的知识分子型的女导演,这一切,既赋予了上文提及的 86《西游记》的诸多优点,也造成了该剧的缺陷,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两点:美化,简单化。

    吴本《西游记》诞生于明嘉靖年间,那是一个思想活跃、整个社会躁动不安的年代,所以大才子吴承恩先生(注: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吴承恩应该不是西游记的作者,本文这样只是为了叙述方便)笔下的人物形象,其实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既没有隐恶也没有简单化。比如唐僧在剧中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美化,事实上书中的唐僧,其懦弱、啰嗦、愚昧、不分贤愚之症远比剧中更加严重,数次被吓得跌落马下、双眼垂泪,废话连篇,以至于许多人认为罗家英在《大话西游》中的表演才最符合原著,以至于当年杨洁专程去西安请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题写片名而被拒,理由就是赵先生认为《西游记》小说严重丑化了玄奘而遭到佛教界的排斥。

    而简单化的倾向在剧中也表现得相当严重,时至今日,恐怕很多国人一提起《西游记》,总觉得这就是一部“打怪升级”式的颇为幼稚的小说,不客气的说,这正是拜 86 电视剧“所赐”。原著中故事隐喻的许多禅意和佛理多未表现,富有哲理的偈语和警句多遭删减,一些更为曲折的情节、更为复杂的人物内涵也没有展现,虽说是有时代的限制,但对原著展现的力度不够则不能不说是遗憾。有的人认为,虽然电视剧拍的简单,但大家看过电视剧后会激起看原著的热情。可我认为难道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多数人在看完电视剧后,觉得如此简单幼稚的一部小说还有看的必要吗?从这一点来说,86 电视剧在对原著精神的传播中,实际上是有着误导作用的。可以说,《西游记》是四大名着中知名度最高、但思想内涵却最易为人所忽视的一部。

    话说回来,我认为在事实上“西游文化”这个词完全可以成立,西游记确实是一本非常丰富深刻的小说,从文学,宗教,哲学,历史,政治,外交,等等方面都可以进行研究,尤为难得的是她填补了中国传统文学在想象文学作品方面的稀缺。如此丰富的内涵,如果认真发掘总结,完全可以自成体系,如“三国文化”“红楼文化”一样,事实上学界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反倒是口口声声自诩为“西游文化”传播者的六小龄童,在演讲中几乎从来不提这些深刻丰富的内容,每次不过就是“坚持不懈”+“表演经历”+ 耍猴棍的模式——这对于一个自认其职的传播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定程度上的失职。

    第三我质疑的,也是六小龄童经常挂在嘴边的、对篡改恶搞《西游记》者的严厉批判。我之前在网上就看过他的讲演视频,加上这次现场聆听,我发现一个现象:六小龄童为了让人们感受恶搞的危害,每次都会说这样一句话

    “我刚才进来的时候,有那个小朋友都问我:‘叔叔,孙悟空西天路上有几个女朋友呀?’”​

    次次都这样说。且不说恶搞的作品是不是真那么多,也不说你主演的 86 版之深入人心,就说每次讲演都碰上一个问这种问题的小孩,这可能吗?他昨天还说了一句他经常说的“名言”(基本也是每次讲演都提):

    “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有了文化不去弘扬是可悲的;有了优秀文化,国人自己还在践踏是可耻的。”​

    在下亦难苟同。首先,什么是“践踏”?我以为,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公众人物来说,这类带有明显贬义和攻击性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不宜随便使用的,若经常性使用就更显轻率,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爱到处扣道德大帽子的印象。那么,既然不是什么事都能用践踏二字,那就涉及:再次,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很多东西,比如文学、哲学、绘画、音乐,本来就是在不断的再创造中获得新的生命,新的血液,才能不断发展。

    玄奘写了《大唐西域记》,之后出来了各种西游题材的文艺作品,比如杂剧、小说、平话,吴承恩在吸收了前人的基础上创作出了自己的《西游记》,那为什么不能说吴承恩笔下的唐僧是对玄奘大师的恶搞呢?为什么不能说吴承恩的作品是对前人文艺作品的篡改呢?(须知在吴本西游之前就已经有了一部大规模的《西游记平话》)前面说过,赵朴初先生曾因《西游记》对玄奘的丑化而拒绝杨导之邀,可见其丑化程度之深并非虚言。

    事实上,类似的揶揄和调侃在《西游记》中屡见不鲜,猴子说师傅看上了白骨精变的村姑(还羞得唐僧面红耳赤),咒世人心目中大慈大悲的观音“该她一世无夫”,说至高无上的如来佛祖“是妖精的外甥”“贪财作弊的勾当是你打的头”,世人心目中不可一世的神佛就这样在大文豪的笔下露出了俗世的气息,让我们看到了貌似神圣的光环之下那真实的平庸和丑陋——这正是 16 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可贵的人文精神的苏醒与展现。

    为什么几百年前的古人都有这样大胆的创新与揭露精神,21 世纪的我们却要受各种框框的羁绊,把自己的想象力束缚住呢?有水平的再创造为什么不值得提倡呢?须知,我们需要《西游记》的原著,但我们绝不需要一代代去嚼冷饭、守陈规,我们需要的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能用旧瓶酿出新酒的人才!今日之“恶搞”,焉知不是他日之经典?!所以我以为,今日中国人之创作,需要的不仅不是束手缚脚的规矩,而恰恰是敢于天马行空,无所拘束的想象。大可以任创作者纵横捭阖,就算“低俗”“无聊”一些又能怎样?第一,差的东西迟早会被历史淘汰和遗忘,最后渣都不剩。第二,今日之低俗无聊,未必不是未来之经典啊。词在唐末,小说在古代的大部分时期,都是根本不入流、为人鄙视的“小道”,时过境迁,政治、环境、人心都会变,没有万世不易的东西。创作者需要的只是创作,历史会给出最公正的评判。

    顺便说一句,历来以“尊于原著,慎于翻新”着称的 86 版西游记,改动也是比比皆是,甚至不乏比较失败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关于小白龙的戏份,原著明明没有他被九头虫戴绿帽,在碧波潭雪此耻辱的情节,电视剧却非要在猴王保唐僧和扫塔辨奇冤两集加进如此狗血的一段并大加渲染,着实莫名其妙。

    [​IMG]

    想说的就是这么多。有人觉得我是对六小龄童,对 86 西游记太吹毛求疵了。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我敬佩六爷对宣传西游记和中国文化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精神,喜爱 86《西游记》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作风,所以才会思考其足与不足,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客观看待之。我想,理性的喜爱与崇拜,绝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而是冷静地判断其是非得失。我说的不一定都对,但还是尽量做到保证观点的不偏不倚。总之在我心目中,六小龄童仍是一个有缺点、但真性情、古道热肠的美猴王!86《西游记》固然有缺点,但她永远是我心目中不可替代的经典!

    补充 2 点:

    1,有人说,六小龄童不过是一演员,要他讲那么高深的道道太难为他了。好的,他讲不了、担不起这些完全没有关系,他只讲他的演戏经历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只讲这些却屡屡冠之以“文化”这样庞杂丰富的概念那就有问题了。说大一点,他这种行为甚至可能会导致人们对于文化概念的日益模糊和不尊重;

    2,如果各位想了解《西游记》小说及西游文化的丰富内涵,首选当然要仔细看原著,而且要选比较权威的出版社,不一般来说,古典文学名著,这几家比较靠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等。其次推荐大家看哈师大张锦池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教授等几位先生的相关着作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