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城市交通简史(三)私家车的崛起 鱼非鱼,搞学术的厨子 近代西方城市交通简史(一)马车时代 1600-1880 - 形形色色的交通 - 知乎专栏 近代西方城市交通简史(二)电力与轨道 1880-1920 - 形形色色的交通 - 知乎专栏 如果一个现代左派在 20 世纪初站在西方主要城市的街道上,这些城市也许会比今天看上去更美。路面电车的网络四通八达,他们清洁、噪音小、价格低廉,穷人和富人在同一个车厢内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多元化的社会,似乎没有什么不能满意的。 但是在接下去的几十年里,一种叫做汽车的怪兽的崛起,还是很快将大部分西方城市中这些庞大的电车网络摧毁的一点不剩。 让我们先从汽车的发明说起。 关于汽车由谁发明,历来多有争议。最普遍的说法是,现代汽车由德国人卡尔·奔驰于 1886 年发明,因为他第一个将内燃机应用于机动车辆,而现代汽车都是由内燃机驱动的。不过,随着今天电动汽车的再度复兴,德国人的这一历史地位受到了不小的威胁——也许再过若干年,将有很多汽车完全由电力驱动,现代汽车的概念,就不会再局限于内燃机汽车了。 实际上,电动汽车的发明,就要早于内燃机汽车。第一台实用的电动汽车是由英国人 Thomas Parker 于 1884 年发明,使用了他自己设计的高容量蓄电池。 历史上真正率先发明由自带动力驱动的实用载人车辆的,是法国陆军工程师尼古拉·约瑟夫·居纽(Nicolas-Joseph Cugnot)。1769 年,他将一台蒸汽机安装在一辆三轮车上,经过两年的改进,这台最早的汽车可以承载 4 人以 9.5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或者以 4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拉动 4-5 吨的货物,被法国陆军用于拖曳火炮。 再往前追溯,第一辆机动车辆其实是在中国制造的,同样是一辆蒸汽机驱动的三轮车。只不过制造它的人不是中国人,而是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其用途也不过是康熙皇帝的玩具,并不能装载乘客和货物。 虽然整个 20 世纪主要的汽车都是由内燃机驱动,但在汽车发展早期却并非如此。从 1880 年代到 1920 年代,汽车市场实际上是蒸汽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的三国演义。不仅销量不相上下,在陆地最快车辆的竞赛中也轮流坐庄。 后来垄断了汽车市场的内燃机,当时相比蒸汽机汽车和电动汽车尚有其劣势。内燃机燃烧效率比蒸汽机略高,成本也更低,热机时间也短了很多,又远比电动车速度快马力高,续航远。但早期的内燃机汽车同十几年前中国农村常见的手扶拖拉机一样,是靠手动转动摇把发动的,如果发动机发生回火,有可能会打断手臂。内燃机汽车的噪音、振动和污染物排放都大于燃烧煤油或液化石油气的蒸汽机汽车,更是远不如电动汽车。而且因为内燃机扭矩输出不如电动机和蒸汽机平缓,还需要额外加装离合器和变速箱,增加了成本和操作难度,又降低了效率。事实上,内燃机汽车大亨亨利福特的妻子 Clara 就一直更偏爱电动车的舒适,清洁,易驾驶。下图是她当年驾驶的 Detroit Electric 电动汽车 不过 1910 年代以后,因为电启动器的发明,内燃机汽车的操作变得容易了许多。同时内燃机的效率也在持续改进,而蒸汽机和电动机却缺乏重大改进。内燃机在 1910 年代销量开始占据上风,又最终因为高销量支持的大规模生产使得成本大幅下降,远低于电动汽车和蒸汽机汽车,最终成功取得市场垄断。 随着内燃机成为汽车的标准,汽车也迅速在美国率先普及。这个过程一方面是因为汽车变得越来越舒适和先进,除了电启动器以外,另一个重大改进是全封闭车身和玻璃车窗,到 1923 年,封闭车身的汽车销量第一次超过了敞篷汽车。最早的自动变速箱也在;另一方面是汽车变得越来越便宜,1909 年,一辆福特 T 型车的售价是 825 美元(合今天的 21700 美元),需要一个工人 22 个月的工资,到 1925 年就只要 260 美元(合今天的 3500 美元),只要一个工人 3 个月的工资,同时新出现的分期付款也大大降低了购买的难度。 下图为福特 T 型车,车身尺寸大抵相当于一台 QQ,长 3404mm,宽 1676mm,轴距 2540mm,重 540kg,前置后驱,配备一台 2.9 升直列四缸发动机,能输出 20 马力,采用一台行星齿轮结构的两档变速箱。极速为 72km/h,油耗约百公里 12 升。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汽车销售生产成爆炸式增长。1900 年全美国的汽车产量只有 1000 余辆,十年后就上涨 100 倍而达到十余万辆。到 1915 年,美国汽车的产量已经超过了马车。而到 1920 年,全美国的汽车产量已有 230 万辆,而该年全球汽车产量也不过 240 万辆,当时的第二汽车生产国法国年产量只有 4 万辆。到 1929 年大萧条前夕,全美国的汽车产量已达到 530 万辆,而美国每年的销售则有 450 万辆,大抵相当于 14 年中国汽车产销量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当年的美国人口不及 14 年中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美国的汽车保有量自然也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到 1922 年每千人汽车保有量即超过了 100 辆,与现在中国的水平相当,而到大萧条前夕,美国已经有 55% 的家庭拥有汽车,平均不到 5 个人就有一辆汽车。从下图可以看出,美国的汽车普及在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的。 汽车产业在美国的蓬勃发展不但使得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和创新的时期,同时也改变了美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 1924 年,美国已建成 5 万公里的公路,而这一数字到 1931 年就增长到 134 万公里。1937 年,连接芝加哥和洛杉矶的 66 号公路通车,全长近 4000 公里,使得美国东西海岸得以通过公路连通。高速公路方面,倒是纳粹德国抢了先,在 1932 年率先完成第一条 Autobahn。美国直到 1956 年才开始修建高速公路,但到 1965 年即已建成了 3 万多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总里程最长的国家。 加油设备也出现了进化。早期不管是内燃机烧的汽油还是蒸汽机烧的没有都只能去药店购买。到 1905 年前后,专门的加油站在美国出现,但仍然是需要司机去柜台按桶买油。到 1913 年,最早的驶入式加油站出现了,并配备了最早的测量设备,可以按具体加油量收费,而且会向顾客免费赠送地图。 最早的汽车管理和收费制度也出现了。1901 年,纽约市首先要求所有汽车挂行驶牌照。1913 年,新泽西州成为第一个要求所有驾驶员通过驾照考试的州;1919 年,俄勒冈州创立燃油税,通过消耗汽油的多少来判断一辆车使用道路的多少,从而为道路建设付相应的费用,相比收费站,这种方式效率高而成本低,很快在全国推行。1935 年,奥克拉荷马城建设了最早的路边停车米表。 城市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为汽车的迅速增长,市中心出现了严重的道路和停车拥堵问题。与此同时,随着汽车的发展,卡车替代了铁路和水路的货运作用,工业不再必须要积聚在城市交通枢纽,而且因为电力传输网络的完善,在郊区建房建厂也变得更便宜,城市的产业地位也在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富人和中产阶级开始更彻底的搬到郊外。只要拥有私家车,住在哪里可以完全由自己决定,而不像电车时代必须依附已有的电车轨道,且何时出行必须遵照电车公司的时刻表。新一代的美国人正变得前所未有的独立。 下图为 1922 年的比佛利山庄。 随着汽车深入美国人的生活,汽车度假村,汽车旅馆,汽车餐厅等新的业态也很快的发展起来。甚至还出现了汽车教堂,不必下车便可以进行祷告。很多远离大城市的地方依托公路开始发展起来。汽车和消费互相促进,事实上,我们今天熟知的米其林餐厅评级,正是由当年这家法国的轮胎厂,为了鼓励大家多出行多消耗轮胎而出版的米其林旅行指南发展而来的。 在汽车的冲击下,美国的公共交通也在迅速的萎缩。先是柴油机的改进使得公共汽车逐渐取代了有轨电车,而战后随着城市高速公路的建设,汽车的进一步普及和郊区化的进一步扩大,公共汽车在美国也逐渐下滑。本来富人和中产阶级白人搬离市中心,以及产业的去中心化,已经使市中心的环境、公共设施、教育、治安和经济都大幅恶化,大量没有汽车而无法离开市中心的穷人被困在贫民窟中,而公共交通服务的进一步恶化使得他们寻找工作机会也越来越困难。尽管美国政府自 60 年代开始补贴公共交通,但时至今日,在大部分美国城市,对汽车的依赖和因为郊区化出现的种族居住分离现象都很严重,愈发拥堵而又很丑陋的高速公路也使得城市变得更不宜居,也有很多研究将战后美国人的肥胖归咎于汽车。 汽车带来的尾气排放和交通事故同样是严重的问题。早期的汽车发动机燃烧非常不完全,而且尾气不经处理直接排出,带来大量有毒气体和微粒。而且直到 60 年代以前,为了减少爆震,汽油中都添加了铅,尾气对儿童的智力会造成严重损害。1943 年,当时汽车保有量最大的美国洛杉矶出现了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甚至当年的居民很多都以为是日本对洛杉矶发动了供给。不过,通过不断完善排放法规,以及改进汽车动力和尾气处理技术,今天美国的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改善许多,即使是污染最严重的洛杉矶,如今大部分时间空气质量也能够达到优。 汽车道路安全也同样经历了先恶化再改善的情况。汽车普及早期,因为驾驶员道路行驶的安全意识不足,加上交通规则不完善,道路行驶礼节和文化不成熟,道路设计和标志对安全的考虑不足,撞车致死事故数量随着汽车数量和汽车行驶速度而迅速提升。这之后,一方面美国的驾驶员素质和交通管理都有巨大进步,另一方面汽车的安全保护性能大幅提高,增加了安全带,刹车防抱死系统,安全气囊等重要设备,如今美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已经有巨大改善。 20 世纪已经过去,继美国之后,又有很多国家实现了汽车普及。如今全球已经有超过 10 亿辆汽车。私家车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正如马车带来马粪的问题,有轨电车带来城市上空杂乱的电线一样,汽车也一样有它负面的影响。对于这些问题,人类社会该如何面对?是像当年用汽车取代马车一样,用新问题取代旧问题?还是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尽可能的把问题的负面影响减小?我想也许西方近一百多年城市交通发展的历史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 发自知乎专栏「形形色色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