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呢? 动机在杭州,应用心理学博士 微信号 happinessclass,幸福课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会:一个外向的人应该是乐观、自信、阳光、能干、勇敢、能言善辩的。反之,一个内向的人应该是悲观、自卑、阴暗、笨拙、懦弱、沉默寡言的。总之,外向的人把很多好词都占了,而把一些坏词都留给了内向的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很多人格理论都有关于内向和外向的区分。普遍的看法是: 内向的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情绪中,而外向的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指向外部世界,愿意在人多、事多、活动多的环境中工作; 内向的人通过安静和独处恢复精力,外向的人通过与外界的联系恢复精力; 内向的人对外部刺激敏感,不喜欢太多刺激,喜欢对自己体验到的事情做深入的了解,而外向的人喜欢更强烈而丰富的刺激; 内向的人喜欢深度,外向的人喜欢广度; 这些区分其实是很中性的,并没有这么多“好”或者“坏”的价值判断在里面。 但其实大部分人说自己敏感内向的时候,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 我在一个网站上做关于“内向和敏感者的幸福课”的话题咨询,接触了一些职场人士,我发现大家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觉得老板不好相处、下面的团队成员不听话、职业生涯没目标没动力、不知道该怎么在公司内部拉资源……共同点是,大家很乐意把这些问题归于一个统一的原因:我是一个内向和敏感的人。正因为我是一个敏感和内向的人,我才会遇到这么多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标签,来为自己糟糕的情绪、人际关系的挫折、诸多的人生不顺命名。一旦贴上标签了,就好像得到了心理学专业认证盖章了一样,有了安全感和认同感。我们知道了它是什么,就暗示着知道了该怎么解决它,即使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也至少暗示着很多人跟我们一样。 这是很多人觉得自己内向的原因。因为“敏感和内向”正是这样一种标签。 但也有标签贴不上的时候。题主问的是自己在有些朋友或者有些人面前特别开朗,勇于表达和冒险,这很正常。虽然人格理论会有关于内向和外向的区分,但内向和外向的人到底有哪些典型的行为,也仍然存在不少争论。 关于人的性格,心理学上也一直有两个派别:一个派别是人格派,强调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人格派的心理学家相信 3 岁看大 10 岁看老。如果 10 岁时你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么 50 岁时仍应该是。如果你在工作中是一个内向的人,那你在生活中也应该是。另一个派别是情境派,觉得世上本没有内外向,说的人多了,也才有了内外向。内外向压根就不重要,你所在的情境和你在情境中扮演的角色,才是决定行为的关键。按情境派的说法,你在讲台上自信健谈,并不是因为你外向,而是因为你在扮演教师的角色。也许在课下遇到领导,你又变得内向害羞了。同样,你在一些朋友面前乐观开朗、勇于表达、也愿意冒险,那一定是你和朋友的关系,让你习惯了在这种情境中扮演这样的角色。所以按情境派的说法,重要的并不是你内向还是外向,而是你在什么地方、跟谁在一起、做什么。 听起来你好像有些隐隐的不安和困惑。其实这种困惑蕴含的假设是,你同意人格稳定的理论。你觉得在你的诸多行为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你真实的自己。 再回到标签的问题。有时候,人格的标签会帮助我们理解自己,但有时候只会让我们固步自封。所以我的建议,与其给自己贴上“内向”或者“外向”的标签,把自己的性格看作固定的东西,不如用成长的观点看待自己的性格,去尝试、接受和拥抱更多可能性。成长和改变是可能的,如果你和外界不断接触,去尝试不同的东西,去突破所谓性格为我们设定的最佳舒适区,去结交不同的朋友,也许你会发现,你有超出了内向的丰富性,那些蕴含在你自我中的另一面。那时候,你到底是一个外向的人,还是一个内向的人,也许压根就没那么重要。 查看知乎原文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好玩!还想看 (๑•ㅂ•) ✧ 一般般啦,随便逛逛 ˊ_>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