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学生时代的往事,总是那么难忘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8-3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20
    赞:
    46
    [​IMG]
    为什么一到夏天就很容易回忆,而且都是学生时代的记忆?你们会这样吗?

    [​IMG] 张林若愚,骰了骰了~

    记忆和季节的关系还不太清楚,但学生时代的记忆比较难忘是有原因的。

    对很多人而言,不管“跨过了多少山和大海”,学生时代的青春期记忆,无论愉快、焦虑、羞耻或是悔恨,无论过去多少年,想起它们,心情都还是有点小悸动呢。

    那些不被回应的爱恋,弥漫在空气中的焦虑感,对承认的渴望,荷尔蒙的撩拨,和父母的争斗,无处不在的竞争……它们一直在你的心底呼吸生长。无论阴暗潮湿或是闪闪发光,就像一个自成一体的世界,一部私密而庞杂的长篇小说,让生命中其他阶段仿佛都成了一片浮光掠影。

    即便是那些年听过的中二歌曲,也像烙在心里似的,有着其他所有歌曲都不具备的魔力。有时候,光是响起它们的前奏就足以让你各种闪回(Flashback),仿佛又听到了当年 “电线杆上麻雀的多嘴”

    “为什么年少的记忆,总是存在你深深的脑海里?”

    高自我卷入,低防御机制

    今天人们关于记忆的研究(其实不用研究也能明白),证明了“强烈的情感=强烈的记忆”

    有些人的学生时代(中学、大学)总是伴随着无穷无尽的卑微感和挥之不去的自我怀疑,而另一些人的回忆则充满了荣耀、光环以及各种高峰体验(peakexperiences)

    然而,不论何种成长经历下的情绪感受,它们都是一个心智初开、涉世未深的人,当时所能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或许是因为,比起过去(童年),我们对生活的自我卷入程度(selfinvolvement)更高,对周遭环境的信息更敏感;但比起未来(成年),我们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成熟的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来保护我们免除过多烈性情绪的困扰。

    学生时代的情感,总是大开大合,热烈而极端。 而深刻的体验会导致深远的记忆效应。

    所以你也许会不记得昨天在一千人的会议上侃侃而谈的感受,但你可能忘不了中学时代在几个同学面前背不出课文的窘迫。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关于青春难忘这事,“万能”的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也表示有话要说。

    进化心理学认为,我们身上有一种从远古狩猎-采集时代的祖先身上继承而来的心理机制。即使经历千万年的演化遗传,它依然强大地存活在我们身上 。

    十几岁的记忆那么深,是因为这段时间对我们的祖先而言生死攸关。

    我们祖先一辈子的生活圈子非常小,基本固定不变,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和其他人有着深度的接触,彼此熟悉,并且在同一个群体中过完自己短暂的一生。

    这意味着一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往往在青少年初期就已经决定了,并且之后很难有机会改变。

    他会是一个好的战士还是一个好的猎人?他在异性中受到多大的欢迎?有多少交配机会?他的品性和能力是否值得托付?——这些问题统统都在十几岁时就有了一个"盖棺定论"。

    对我们的祖先而言,如果他在 18 岁时被大家认为是一个卢瑟,那么他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做一个卢瑟了。这十几岁的竞争,简直就是一辈子成与败的豪赌。

    最终,自然选择的结局是,那些在十几岁时就保持高度的自我监控水平的个体,获得了更多的生存和繁衍机会;而那些没有深度卷入初期竞争的个体,则在漫长的基因选择中渐渐消失了。

    “难怪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如此难忘,原来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无法抗拒的呀!”

    这样的说法听起来有点扯?没关系,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下面的内容。

    古老的记忆,今天继续背负吗?

    可是这种原始社会的生存记忆,对今天的我们而言依然必要吗?

    其实并不。

    因为在现代社会,一个人中学时代所处的群体,根本不是将来一辈子都得面对的群体。你的祖先们当年没有选择,不意味着你今天也只有一次机会。事实上,现代社会的群体流动性极大。并且只要一个人愿意,即使已经告别学生时代,他也完全有权利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好处之一就在于,有些人在 18 岁时碌碌无为,丝毫不妨碍他日后出任 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可惜,尽管我们意识上明白这个道理,但大脑深处那颗远古时期就安装下的心理按钮,总是被轻易地启动。

    一个人其实很难摆脱“少年得志”或者“少年受制”的经历,以至于他在日后,总是带着某种“宇宙王子情结”或是某种“被害妄想症”。他潜意识里,还像他的祖先一样,把十几岁时所处的群体,当做一辈子的生存环境。遗传本能驱使着他,把这批同侪群体(peer group)当作终身行为的参照系。

    他可能都没有发觉,自己内心其实时常把中学时代的同龄人,当做一面镜子来审视自己。尽管这些人他可能已经二十年未见,并且这辈子都不用再见。

    事实上,这种对局部小团体的忠诚心理,不仅在今天无用,相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个令人头疼的社会问题。美国的青少年群体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即便是在个体犯罪中,研究者也总能发现群体压力的影响。这种对“被放逐“的恐惧,使得很多青少年盲目追求融入集体。

    有人还认为,这种心态固着并蔓延到成人社会,则可能进一步加剧政治的派别林立、彼此倾轧,成为偏见和隔阂滋生的温床。

    很多时候,就是这些在今天已经没有进化学意义的认同压力(conformity pressures),时常压制着你,让你不敢做出不同于同龄人价值观的选择。

    诚然,对于我们那些生存环境恶劣的祖先而言,被原属群体放逐几乎就等于被宣判死刑,但这种对于群体压力的畏惧,在今天真的还有固守的必要吗?

    • 今天,还有哪个团体,能够决定或评价你一生的成功或失败呢?
    • 今天,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事情,你还需要去害怕所谓的离经叛道,会让你跟不上同龄人的脚步吗?
    • 古老的记忆曾经让我们存活,但今天,它让人软弱。

    所以下一次,当年少的骄傲或是伤痛来敲门,你也许可以这样告诉它:

    时代不同了,

    一帆风顺也好,一塌糊涂也罢,

    你们对我的未来没有什么发言权;

    辜负别人也好,被人辜负也罢,

    你们决定不了我一生的幸福;

    你们也许难忘,但我必须向前走。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