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温度计的古代,人们是如何控制温度烧制陶器或瓷器的? 有泉,做瓷器的,微信quanceramics 过去窑的主管叫把头,那是相当牛逼的职业,工资高地位高,相当于现在的高级职业经理人。 一个小工混到把头起码要二十年的积累,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上把头。 判断窑温的方法有好几种。烧窑时是用砖把窑封起来的,留两个孔,一个进柴,一个观察。 不同的火焰颜色表现不同的温度。其实没那么简单,木柴的质量和干湿度,窑里氧气的浓度等因素都影响火焰颜色。这时就需要把头的经验了。 还有一个常用的办法,在窑里近观察口处放若干瓷土捏的圆锥,尖头圆底,叫 * 子(字不会写)。这东西在高温时会变红变软,弯下来。把头隔一段时间用铁钳夹出一个,看它变软的程度,以此判断温度。 还有的把头,朝口里吐痰,痰在蒸发前会变成跳动小水珠。把头根据水珠跳动的高度判断温度。 判断温度只是烧窑的一个环节。把头还要掌控温度的变化,即升温和降温的速度,和最高温的持续时间。这对瓷器的烧成有很大影响。 还要控制窑里的氧气浓度。比如铜釉,在高浓度氧气时是红色,反之是绿色。著名的青花釉里红,红色只能在 1345-1355 度的区间(低了是黑色,高了是无色),和特定的氧气浓度时,才能出现,而且还要保证青花的发色,可遇不可求的事。所以民国时说:青花带红,价值连城。 还有一点是,窑里面不同的位置,温度也不同。把头需要把不同温度要求的瓷器安排在合适的位置,有时这工作由专门的师傅完成,叫满窑,也是经验活。 一个典故,在一本晚清笔记里看到的。一个大窑突然坏了,连续几窑出的都是废品,老板急了,拿二十两银子请一位著名把头去诊断。把头要五十两,老板一狠心给了。结果把头走到坏窑的院子门口就掉头回去了。老板追去问,把头说,你叫工人进院前把鞋底擦干净。老板回去照办,果然好了。原来此前有运矿土的车队经过,把大概重金属一类的东西洒在路上,被工人带进坯房,污染了坯和釉。 发一张现代气窑的照片。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