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物种是怎么统计出具体数目的? 王蛐蛐 我只了解一些鸟类和兽类调查是怎么做的,因此只限于这两类。 先说鸟类。 有很少的鸟类,我们知道它们的具体数量,因为它们实在太少了。 举个例子,朱鹮。 朱鹮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但是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数量迅速下降,绝大部分地区灭绝,到最后,只在洋县找到了 7 只。这 7 只被严格保护起来,每一次繁殖出来的小鸟,基本都有记录,所以朱鹮数量现在有比较准确的数字,目前应该已有千只左右。不过,朱鹮只是非常非常幸运的一种动物,这幸运中还带有一点政治因素,这样的物种是少而又少的。 再讲讲我参与过的一次濒危鸟类调查。 先讲一个基础的东西:鸟类都有主要的分布区域,有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每种鸟都会生活在适合它们的环境中,比如鴴鹬类生活在湿地,主要种群是不会跑到树林中的(个别像丘鹬这种除外),迷鸟只是很偶然的现象,而且迷鸟也只是偏离了主要分布区域,还是会生活在适宜生境中的。因此,我们知道了分布区内适宜生境中有多少鸟,就可以认定或推算出种群数量。那我们是怎么知道有多少鸟的呢?靠数! 我参与调查的这个鸟叫栗斑腹鹀,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蒙古,迷鸟至朝鲜以及河北,北京。 这真的不是麻雀,真的不是麻雀,真的不是麻雀! 栗斑腹鹀最早由 Taczanovski 于 1888 年在 Ibis 上发表,Yamashina(山阶磨芳)、傅桐生、陈鹏、高玮及其学生对这个物种进行过研究。但是,这个鸟自上世纪中,分布范围逐渐缩小,数量也在迅速下降 。这个分布区域的变化,来源于保护区的观察、高校研究报告、观鸟者报告等等。 (这个图是 08 年做的,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变化,不改了) 我 08 年的时候,到某保护区做了一次栗斑腹鹀的调查。在去调查之前,我们通过阅读文献,了解了栗斑腹鹀的习性、生境选择等相关知识,通过 google earth 了解了保护区可能的适宜生境的位置和大致面积,设计了调查计划。到了保护区,当地的兄弟带我们去实地看了看,设计了具体的调查线路。 在调查开始之后,我们沿着设计好的路线,按照既定的速度前进,用肉眼和望远镜在限定的距离内观察栗斑腹鹀,单向计数(只记向后飞过,不计向前飞过,以避免重复计数),通过公式:种群密度=调查只数 /(样带长×样带宽)计算,得出种群密度,再结合 google earth 上的地图以及我们在保护区实地测量结果,算出适宜生境的面积,就可以估算出这片分布地栗斑腹鹀的数量。 注意,这里是估算,鸟儿是活的,会飞的,谁也不能保证今天有的鸟心情不好,不出来遛弯,或者它们集体出来阅兵的事儿出现,因此,多做几次调查,可以使数据尽量准确。 像栗斑腹鹀这样的鸟,分布地极其有限,对生境选择及其苛刻,繁殖期基本不会长距离迁飞,通过做几次这样的调查,就可以得出大致的数量。 根据调查和现有资料,我们估计栗斑腹鹀只有 500-1000 只!依据我们提供的数据以及一些其他资料,IUCN 后来将栗斑腹鹀的评级由 VU 提升至 EN。 这个数量少吗?在这个数量级的鸟类还有很多很多,再来讲几个。 下面要说的是青头潜鸭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大头鸭子过去并不罕见,在上世纪 60,70 年代,它甚至是华北地区主要的狩猎对象。但是进入 21 世纪后,人们发现它越来越少见了,于是,WWT,WWF 等组织了对青头潜鸭的调查。由于这种鸭子基本在中国越冬,因此冬季组织调查者在同样的时间内,对可能分布区的湿地进行调查,在理论上就能获知此物种的数量。 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1998 至 2008 十年间,种群数量下降了 50%~70%,12 年估计约 5000 只,14 年数据更不容乐观,具主持调查的朋友估计可能不足 1000 只。 2011~2012 年冬季青头潜鸭越冬地调查报告 针对某一物种的调查还包括黑脸琵鹭全球调查。这一调查在冬季展开,涉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越南等有黑脸琵鹭越冬的地区。2015 年冬季统计数量是全球为 2726 只,由于黑脸琵鹭越冬地比较固定,了解比较多,因此这个数字是调查人员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黑脸琵鹭,摄影者是江苏鸟友冬冬 1221 勺嘴鹬也是极其濒危的物种,只不过它们越冬更分散,很多越冬地还没有搞清楚,因此对勺嘴鹬的调查,主要是在迁徙停歇地进行的,也有同步调查,目前估计数量不足 1000。 勺嘴鹬,摄影者是江苏鸟友冬冬 1221 勺嘴鹬调查最重要的点就是江苏如东,曾有一天之内 100+ 的记录,但是护花米草的泛滥,化工厂的兴建,都给勺嘴鹬的迁徙带来了威胁。关注勺嘴鹬的同学可以关注微博 勺嘴鹬在中国 。 提到鸟类调查,不得不说的就是沿海鸟类同步调查,这是鸟类调查中观鸟者参与的典范。 这个同步调查起源于 2005 年,至今已有十年了。最开始的时候,在 05 年 3 月某日,厦门鸟友发现城市上空飞过 15 只(还是 12 只?记不清了)卷羽鹈鹕,而同日广东海丰报告“丢失了”同样数量的卷羽鹈鹕,于是观鸟者们考虑开展全国沿海同步调查,以获得涉禽及水鸟种群数量及变化等资料。 目前,这个调查每月开展一次,全国沿海鸟友会在同一天开展调查工作,数据会统一上传到某几个鸟友手中,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报告。目前调查地点北起辽宁丹东,南到广西北海,包括海南在内中国所有沿海省份均有地点开展调查,包括但不限于丹东、盘锦、唐山、天津、黄骅、沧州、日照、东营、连云港、如东、上海、温州、福州、厦门、深圳、珠海、北海、防城港、海口。参加的鸟友也是各种身份,有医生、学生、白领、记者等等,也有高校研究者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等,还有外国鸟人参与其中。调查者常常需要在烈日之下,逐一清点海岸的水鸟。其实只是晒还好,如果遇到大风,看着鸟在海浪中起起伏伏,绝对是分分钟要吐的节奏。如果碰上猛禽来袭,或者人为干扰,致使鸟群瞬间集体起飞,那就是个噩梦。 在清点时,需要使用单筒望远镜和计数器。 计数器,没有这玩意绝对数忘了。熟练的调查人员能够双手各握一个计数器,同时记录两种鸟的数量,我也见过牛逼的调查员,数万只水鸟,数完能精确到个位数。 下面链接就是参与调查的澳大利亚人写的记录。 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 说了半天鸟,再说说兽。 兽类调查,很多时候依靠足迹、抓痕、粪便等,确定种群密度,进而估算种群数量。兽类调查还有一个利器:红外相机。很多兽类,特别是大型食肉动物,都能通过斑纹等确认个体,通过红外相机的拍摄,可以了解区域内动物的组成、数量等信息。 关于红外相机,可以参考李晟、王大军的著作《丛林之眼》。 书里详细介绍了红外相机的原理,也有大量红外相机拍摄的图片,还有很多野外故事。李晟一直就读于北大,常年在四川做研究,后来又去了牛逼哄哄的史密森尼学会做博后,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野外经验都是相当了得。 除了专业人员之外,还有一批爱好者在兽类调查、保育方面做着大量的工作,这其中最令人敬佩的就是三北猫科动物研究所了,当然,我们一般都不叫这么拗口的名字,都叫他们“猫盟”。猫盟的成员有过去的 IT 人员,有设计师,有卖直升飞机的等等,现在,他们都是钻山沟的,呵呵。先放一些他们通过红外相机带给我们的美图。 中国什么地方豹的数量最高? 山西!那个我们以为只有小煤窑和老陈醋的山西。猫盟的兄弟们用他们的工作告诉我们,山西还有着非常丰富的物种和牛逼的环境。其中很多豹,都能明确个体。 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跑题了。就写这么多吧。野生动物保育工作者、爱好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正在努力让这些美丽的精灵生存下去。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