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现在好好学习,等上大学就自由了」、「压岁钱现在不能花,留着给你买玩具」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9-06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22
    赞:
    46
    [​IMG]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IMG] 知乎用户,不会programming的consultant不是好砖工好伐?

    延迟满足实际上是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一种形式。自我控制除了延迟满足之外,还有很多常见的形式,例如,存钱;有益品和有害品之间的选择(virtue and vice);是买享乐品和实用品之间的选择(钱不多的情况下如何抵制住享乐品的诱惑?);目标的完成(是不是能坚持完成既定目标?还是半途而废?)等等。

    想要知道怎么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其实是自我控制能力),首先需要知道人们为什么会自我控制失败。关于自我控制失败,我从文献中主要总结了三派的观点。

    • 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自我控制失败是源于消费者偏好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不一致性(Loewenstein & Prelec, 1992)。例如,Mischel 这个实验中,对于小朋友来说,“现在”偏好的是“吃掉眼前这颗棉花糖”,“未来”偏好的是“未来吃掉两颗棉花糖”。这两个时间点的偏好是不一样的,所以小朋友需要权衡一下,要眼前的利益还是未来的利益。
    •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意志力资源又是有限的(Baumeister et al., 2000),自我控制的失败是因为每一次克服短期利益的诱惑都需要耗费意志力资源。在 A 任务中自我控制了,在 B 任务中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进行自我控制。举个栗子,一个人花费了很多意志力在好好学习上,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控制体重、健康饮食。一个人要是花费了很多意志力在减肥上,那就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抵制“买买买”的冲动。Baumeister 认为人的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要多锻炼。具体,见鲍大爷的畅销书《意志力》。
    • 还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控制受动机(motivation)驱动。自我控制失败是由于人们对于实现自我控制目标的动机不足(Fishbach, Zhang & Trope, 2010),而不是意志力不够。比如爬楼梯需要自我控制,爬到了 50 层爬不动了,鲍大爷的观点认为此时你的意志力被耗尽了。而 Fishbach 和 Zhang(光华的张影教授,真男神!)的观点是说,此时你只是没有动机了。这个时候,楼下放一只狼狗追你,你又有了动机,还是能狂奔起来。

    芝加哥大学的 Bartels 和 Urminsky 两位教授觉得自我控制失败的问题大概可以归为两类:

    1. 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行为会影响到明天的生活。例如,现在忍一忍不乱花钱,老了以后就能存下一笔养老金安度晚年;
    2. 有些人并不关心明天。这类人往往活在当下,心理上感觉“明天的自己”就像是另外一个人,他们只在乎当下的自己过得爽不爽。

    总结以上的学术观点,应用到我们的实践问题中来,我感觉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孩子拥有一个正确的三观,举几个例子,可以在教养的过程中让他明白:

    • 要放眼未来。你现在的每一个决策和行为,都会影响到“未来的你”的生活。你现在偷懒不爱学习,未来的你就只能去差学校;现在的你好好锻炼,未来的你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 有所付出才有所回报。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一个好的结果,你就要付出与这个结果相对应的努力。谁都没有办法帮你努力。如果你不没有得到你要的结果,说明你还没有足够 desire 这个结果。对一个目标的渴望,会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 ……

    最后,还需要掌握一些自我控制的技巧。例如,很多人,在别人的监督下会更有动力,那就公开自己的目标寻求监督;再如,把有限的意志力花在最重要的地方。比如你最重要的目标是好好学习,那就不要把自我控制资源浪费在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该吃就吃,该买就买,别浪费意志力。

    感兴趣可以阅读原文:

    Bartels, D. M., & Urminsky, O. (2015). To Know and to Care: How Awareness and Valuation of the Future Jointly Shape Consumer Spend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1(6), 1469-1485.

    Baumeister, R. F., Muraven, M., & Tice, D. M. (2000). Ego depletion: A resource model of volition, self-regulation, and controlled processing. Social cognition, 18(2), 130-150.

    Fishbach, A., Zhang, Y., & Trope, Y. (2010). Counteractive evaluation: Asymmetric shifts in the implicit value of conflicting motiv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6(1), 29-38.

    Loewenstein, G., & Prelec, D. (1992). Anomalies in intertemporal choice: Evidence and an interpret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573-597.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