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或许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什么欧洲移民特别惨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9-0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29
    赞:
    46
    [​IMG]
    为什么近来欧洲移民问题突显?

    [​IMG] 庄呈展,政治学博士。碎片式的话都在微博@理性批判 说了。在知乎的专栏叫“书虫子”。

    以下是我对欧洲难民问题的一定综合梳理,希望对回答这个问题有所帮助。不过在文首,我首先希望理性的朋友不要简单归因。如果直将美国的外部介入打乱了地区平衡作为单一维度来思考的话,就太缺乏考虑了。还要考虑到原 Ducai 者,长期受压民众,以及极端宗教多个维度来思考。要从社会演绎的角度来思考。

    人权与成本

    人权是一个政治学的概念,成本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而当欧洲所遇到的难民问题越来越严峻时,这两个不同领域内的概念却交汇到了一起。

    欲通过地中海逃难至欧洲的 3 岁叙利亚孩童库尔迪的溺亡将欧洲的难民问题推至了浪尖。这张孩童溺亡于海滩的照片,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使得全世界的目光都来集中于欧洲的难民问题。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据估计,仅仅是从地中海这单一路径尝试进入欧洲的难民每月有一千多人死亡或者失踪。[1] 而这远非完整的统计,具体的数字甚至无人可知。今年 4 月在接近利比亚海岸的一次跨海越境中有将近 800 名难民死亡或失踪。这次事件也敦促了欧洲各国拿出各切实的行动来帮助这些难民。仅从今年 6 月起,截止 7 月底,瑞典籍货轮海神号(Poseidon)就已经参与了 14 次营救,挽救了将近 2600 条生命。[2] 而至于其他未能被发现营救的生命,则更难为人所知。另一条从陆路进入欧洲的难民路线也并没有安全到哪去。奥地利警方在 8 月 28 日发现一辆从匈牙利去往奥地利的货车中有 71 具尸体。

    [​IMG]

    (图作来自经济学人,难民进入欧洲路线)

    这些难民冒着如此巨大的生命风险,偷渡来到欧洲,恐怕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根据联合国难民署的统计,这些难民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叙利亚,厄立特里亚,阿富汗居多。尤其是受到 ISIS 战乱直接影响的叙利亚难民占非常大部分,对于他们来说,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甚至只是为了生存下来,而逃亡欧洲的。

    出于人权中最基本的生命权保护的角度上来看,似乎欧洲国家收留这些难民是顺理成章应该做的。但是需要考虑一个国家柴米油盐的务实政治家却并不一定这么轻易地为这些眼泪买单。在 7 月的电视节目中,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在电视节目中倾听完一位 14 岁的难民小姑娘描述自己也有和其他德国小朋友相同的梦想后,以“政治有的时候真的很困难“开头明确表态,德国承载不了所有的难民。而这句话将小女孩弄哭的电视节目视频也为这位总理带来了大量的批评。[3]

    [​IMG]

    (图作来自经济学人,欧洲各国接收的避难申请)

    但是但凡理性的人恐怕都要想一下,这位总理如此“冷血“背后的逻辑。“政治有的时候真的很困难“这句默克尔的话,恰恰与希拉里 * 克林顿为自己选举造势而出的那本自传(Hard Choice)不谋而合。这本自传的内容并无新颖之处,但是这个题目却能反应出目前活跃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家们的共同心态。

    1. 最首当其冲要面对的问题是,接收这些难民的预算怎么支出。他们在哪居住,生活。他们的儿童也要接受教育,联邦教育支出上需要追加投入。

    2. 难民的来源国复杂,宗派更为复杂。这更增加了接收难度。

    3. 很难鉴别难民中是否混杂有极端宗教组织人士,而借助于申根签证和绝大多数欧洲火车站不具有安检条件和习惯。宗教极端组织可以轻松混杂其中,贯穿欧洲。8 月底已经发生过疑似极端宗教人士携枪乘坐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之间的高铁事件。而要增加安保信息侦破和防范有需要后续大量资金。

    [​IMG]

    上图显示了,德国政府各级为了庇护申请者的资金支出 2008 年与 2014 年的比较,单位为百万欧元。2014 年德国政府为接纳他们纯支出了约 24 亿欧元经费,是 2008 年时的近 3 倍。而更令默克尔总理头疼的可能是,自己的党内和阁内重要盟友还在媒体前夸下海口,承诺德国政府会对难民负责。

    而这还是一些显而易见的成本支出,还有更多的隐性成本需要付出。

    班贝格(Bamberg)是南德的一个 7 万人口的小城市,而在这座城市中曾经用于容纳驻地美军的营地也被改造成了能够容纳接近 7 千人的难民营,已有 1500 名难民入住。[4] 这对于难民来说,绝对会是一个好消息。但是对于当地居住的居民来说,恐怕就是五味杂陈的感觉了。而这样的难民营会遍布全德国,因为仅今年预计将会有 80 万难民抵达德国。

    对于德国普通人来说,恐怕这五味杂陈中不会少了一味“恐惧“。这种恐惧一方面是来源于,今年以来各地难民犯罪的问题也被络绎不绝地被报道。恐惧最容易与“以个例给一群人打上标签“相互结合,不断蔓延。倘若在德国,再出现一次如 8 月底法国高铁的事件,那么这种恐惧恐怕会蔓延出一股更加强大的反对力量。

    另一种恐惧则可能要回到文明的冲突来讨论,将一个伊斯兰群体突然地安置在一个基督教群体旁作为邻居。对于原先居住于此的基督教群体中的不少人来说,这种对于对方的不了解甚至误解也会容易扩大成为担忧和恐惧。

    第三种恐惧则恐怕是主要来自于劳工阶层。那些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火车站高喊着要去德国的难民的选择当然也是理性的,经济人的。因为德国的低失业率才能保证他们未来能够获得工作,才能实现他们想要的生活。而在语言能力上不占据优势的他们,首先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可能就是现在的德国劳工阶层所拥有的工作位置和机会。但凡对纳粹发展史有所了解的读者,都会明白当年最先拥戴纳粹思想的就是失业工人。而近几年德国内部近纳粹的极右组织一直没有陷入静默状态。劳工阶层对于大量难民进入导致自己失业的恐惧也一定会蔓延开来,这些极右组织的队伍恐又有了壮大的可能。

    而这些都将是摆在包括默克尔在内的欧洲大部分国家首脑面前的巨大隐性社会危机成本。

    曾经在知乎上 2013 年有过这么一个关于“主权还是人权更加重要的”有趣讨论。在文中,我就亮出过观点,“只要以国家为单位划分和解读这个世界的结构没有被代替:国家主权的重要性绝不会比个人人权低,因为国家公民的人权情况是由这个国家对外主权的能力来决定的;国家主权是该国公民能获得与其他国家公民同等待遇的重要前提。“这句话对于现在的叙利亚难民来说,可能是最能感同身受的。原来的国家结构被内外因素打破,国家权力出现真空,宗教极端势力上升。已经适应了世俗化生活的普通人,面对这种权力真空,没有选择,只能背井离乡,寻求生存。而他们也失去了国家主权能够提供给他们的保护,而他们的命运和人权,只得乞求于他国内政和外交的博弈。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中,男主角在艰难的世事下,仍不愿意听夫人的话举家移居国外,因为他不想离开需要照顾的父亲,不想“去国外开出租车”。去国他乡,都往往是最最艰难的情况下才会做出的选择。选择离去,即会失去了自己在原有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收入水平和声誉。

    或许我们从难民本身和欧洲政府身上,都能看到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吧。

    [​IMG]

    (上图为欧洲国家失业率%)

    引用

    DAVIDSON, A. 2015. Merkel and the Crying Girl: Five Lessons [Online]. Available: Merkel and the Crying Girl: Five Lessons [Accessed 4.Sep 2015].

    ECONOMIST, T. 2015a. The birth-pangs of a policy [Online]. Available: The birth-pangs of a policy [Accessed 4.Sep 2015].

    ECONOMIST, T. 2015b. Europe's boat people [Online]. Available: In graphics: Europe's boat people [Accessed 4.Sep 2015].

    PRZYBILLA, O. 2015. Warum eigentlich Bamberg? [Online]. Available: Flüchtlinge: Warum eigentlich nach Bamberg? [Accessed 4.Sep 2015].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