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居然能把李小璐认成范冰冰,外国人为什么分不清中国人长什么样?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09-1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31
    赞:
    46
    美国人为什么区分中国人脸能力很差?

    [​IMG] TINA LIU,Little Miss CogNeuro

    此现象被称之为"异族效应" (other-race effect),而且在各人种(中国人 vs.美国人)乃至各物种(猴 vs.人)之间看脸都有可能发生哟~ 正巧敝人之前有做过相关学术报告所以粗略回顾过一些文献…… 欢迎大家拍砖指正!

    对这个大家亲身经历或是听说过的喜闻乐见的现象,其实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呢……默默对手指中

    可能是心理学细分方向等历史遗留原因导致大家做研究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总结一下迄今为止对"异族效应"的研究大致分如下几类:

    1. 社会心理学角度

    1.1 异族接触假说 (contact hypothesis, Brigham & Meissner,1985)

    异族接触假说认为本族面孔识别效好的直接原因就是接触多啊(多么浅显易懂且然并卵的解释……)

    这大概算是学术界最早对"异族效应"做出的解释,你看做哪行不被时代的发展所局限呢……

    1.2 内 / 外群体分类 (automatic in-group/out-group categorization,Levin,2000)

    Levin 做过一系列这方面的研究 他的观点提纲挈领地说就是我们看到异族时因其种族信息太过明显会忽略其个人信息,而对本族加工则多是个人信息,而且这个加工模式深入社会认知方方面面。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因为你给人家贴了"外国人"这个标签以后不再注意他的个人信息了。

    (PS.:社心领域其实并不是敝人术业专攻,简单先写在这里主要是为了让你们对后面高大上的认知与发展角度点赞呢)

    2. 发展心理学角度

    发展心理学观点通常认为异族效应体现的是我们自出生起知觉发展过程中出现知觉窄化(perceptual narrowing)的过程。

    @VeraTulips 同学引用的以下 Pascalis et al(2002) 就是经典的发展心理学对异族效应的解释,然后我就决定直接引用了~

    李小璐被误认为范冰冰……是老外脸盲还是女

    "要了解什么是知觉窄化,我们首先要看看帕斯卡里斯等人的实验是如何做的。在以小婴儿的实验作为被试的研究中,由于他们不会说话也不能像成人一样理解实验任务,所以我们往往采用“习惯化(adaptation)”范式来进行这类实验。基本原理是给婴儿重复呈现一张面孔直到他 / 她不主动盯着这张图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说对于这张图片婴儿已经形成了习惯化(adapted);之后,我们给婴儿同时呈现两张面孔,其中一张是之前呈现过的,另外一张则是新的,我们根据婴儿对两张图片的注视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婴儿的面孔识别能力,如果婴儿的注视兴趣或者注视时间主要集中在新异的图片上,那么表明婴儿能够识别或者辨别两张图片,婴儿有正常或者较好的面孔识别能力。

    运用这个范式实验的结果发现,无论对人脸还是猴子脸,6 个月大的婴儿对新异面孔的注视时间都显著长于熟悉的面孔,表明 6 个月大的婴儿对人脸和猴子脸都能进行很好的识别;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成人的实验结果,对于人类面孔,成人对新异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多于熟悉的面孔,说明成人对人脸有很好的识别能力;而对于猴子面孔,成人对新异面孔和熟悉面孔的注视时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成人不能识别猴子这一非人类的面孔;以上结果验证了其他物种效应(other-species effect),即成人对人脸的识别优于对非人脸的识别。"

    [​IMG]

    3. 认知心理学角度

    3.1 知觉专长假说(perceptual expertise hypothesis, Tanaka et al., 2004)

    从认知角度看面孔识别就不能不说大(忽)名(悠)鼎(群)鼎(众)的整体性加工(holistic processing)机制。

    [​IMG]

    居然没有听说过"整体性加工"是个毛的读者可以被这篇洗个脑

    面孔识别:凤姐倒过来可能更美?

    理论上说如果我们都是面孔识别专家,那么话说为何已经拥有知觉专长的面孔识别技能的我们还是会对本族面孔识别得更好呢? 因为这是我们专长里的专长呀 (an expertise effect within an expertise effect) 此刻森森滴感到朕的翻译不能症一定被大家发现了……

    总之在加工本族面孔的时候我们就是专家中的战斗机,且知觉专家的特点是整体性加工,那么本族面孔是不是比异族面孔更整体性加工呢? 万万没想到……这么简单一个问题学界各流派竟然吵了很多年也没个定论。说得好听点是归因于各种研究范式不统一以及被试间的差异性,说的难听些真有点 can you even replicate your own study 的意思。有兴趣的读者我们私聊。

    3.2 experience-modulated multidimensional face-space (Valentine, 1991)

    这是一种偏计算的解释方式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 computational model 但苦于难以实验操作验证 这个解释起来感觉略辛苦。

    [​IMG]

    最后总了个结吧。

    细心如你,或脑洞略大的你,可能已经发现 1.1"异族接触假说",3.1"知觉专长假说"与 2.发展心理学角度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硬要说其因果先后倒也是无法论证呢。 掐指一算,你可能也已发现这三种角度的解释其实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且并没有哪个角度能单独解释所有的异族效应现象。就好象同一个课题被认知、发展、以及社会心理学走了个分开旅(研)行(究),而且挺奇怪的是每个领域都觉得自己的理论最棒了,一点都不谦虚呢。

    PS.:通常并不会把自己写的英文还原为中文,写着都觉得好拗口,望大家海涵。

    References

    Brigham, J. C., & Malpass, R. S. (1985). Differential recognition for faces of own- and other-race persons: What is the role of experience and contac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41(3),139-155.

    Levin, D. T. (2000). Race as a visual feature: using visual search and perceptual discrimination tasks to understand face categories and the cross-race recognition defici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29,559-574.

    Pascalis, O., de Haan, M., & Nelson, C. A. (2002). Is face processing species-specific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Science, 296, 1321-1323.

    Tanaka, J. W., Kiefer, M.,& Bukach, C. M. (2004). A holistic account of the own-race effect in face recognition: Evidence from a cross-cultural study. Cognition,93, B1-B9.

    Valentine, T. (1991). A unified account of the effects of distinctiveness, inversion, and race in face recogni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43A,161 -204.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