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大家会去「闯关东」?和现在的「奔向北上广」有相似之处吗? 杨阳,重度数据收集癖,香港爬山的科研狗 马尔萨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可能会跌入“马尔萨斯陷阱”,即社会科技的进步最终被人口的快速增长所抵消,而后通过饥荒或战争的形式,减少人口以使社会继续发展。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当人口流动的限制稍微放松一些,人自然尽己所能地选择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进行迁移,尤其当本身所处的环境已经不适合继续生存时。 提高个人的生存水平、生活质量自然成为人口流动的最强内在动力。就如当代年轻人渴望更好的发展机会、更公平的社会管理、更便捷的生活等等原因而来到一线城市,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闯关东”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由“农业生产商业化”和“对外农业贸易”造就的追求“人生巅峰”的移民大潮。 自明代末期以来,华北平原(今河北、河南、山东)的人口急剧增长。人均耕地面积由明末的 15 亩下降到 1930 年代的 3 亩。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如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运动)的破坏,华北平原的农民基本上已经难以维持自给自足。土地约束问题日益凸现,农民普遍有强烈的动机去寻找办法提高生活水平。 在十九世纪中期以前,清政府禁止汉族人移居关外。随着清政府迁都北京,关外的人口逐渐下降,仅有一些以渔猎为主的少数民族生活在关外。十九世纪后半段,清政府开始解除禁令,允许汉族农民进入东北,为八旗进行农垦,但是这一政策又很快被终止。直到 1858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辽东半岛的牛庄村为通商口岸,并割让超过 1,000,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俄国。这使得清政府在满洲地区的防御压力陡增。为了应对东北边关的防守压力,清政府首先解除了南满地区的移民禁令,随后又开放了东北全境,允许汉族自由迁移。 由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蓝色线条所代表的想满洲地区移民人数再 1858 年后开始稳步增长。Gottschang (1987) 推测,二十世纪早期,由华北向满洲地区的移民人数超过 800 万人,与美国西进运动(1880 年 -1950 年)规模相当,是十九世纪爱尔兰移民的两倍。 那么,除了生活所逼离开故土,是什么原因让大量的华北平原居民决心举家迁移到关外呢?最直观的一个假设就是,钱。没错,就是这么直接。 闯关东能发财!能有地!能有余粮! 这恐怕是对彼时贫苦的农民最大的诱惑了。 除了大量可耕种的土地,是否还有其他经济因素让关外成为闯关东移民的天堂呢?是否所有闯关东的人都获得了一样的财富回报呢? 本文作者使用伪满洲国国务院工商部省际工业调查局在 1930 年代中期所做的调查数据,来检验当时的农业商业化及大豆国际贸易对于闯关东移民的财富影响,证明了被较高市场价格和兴盛的大豆国际贸易所吸引来的、定居在较适宜种植大豆地区的移民,获得了较大的经济回报。 由伪满政府组织的这次调查包含样本 1776 户(农村家庭),来自南北满地区共 37 个县的 41 个村庄。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规模、迁移历史、农业生产情况以及要素市场参与程度、家庭财产、土地所有权及农业生产资料等多个方面。同时,该调查还记录了所在村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建村时间、自然灾害历史和社会冲突事件等。 如下图所示,本次调查所覆盖的地区信息。 所谓商业化,是指经济参与者依据他们所能获取的外生经济机会调整他们资源分配的过程。移民面对的很多土地都具有较高的肥力(黑土地),但是由于从未开垦过,所以大部分移民,都会选择种植大豆,来提高土壤的耕种效率(固氮效应)。 日俄战争以后,俄国和欧洲对于满洲大豆的需求量日益增加,1908 年到 1931 年间,满洲大豆的出口量占到中国总出口量的 60%~70%。由于需求的强烈,大豆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如图所示,大豆价格和大豆的出口都逐渐在升高。 农户应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能力取决于资源禀赋,即大豆种植的种植比例。 作者使用 DID(Difference-In-Difference)方法,首先将农产品商业化的过程根据大豆价格及出口指数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并与相同移民时间组别人士(Migration Cohorts)相对应。将选择进入在商业化过程中种植高于平均面积大豆的村庄的移民作为处理组,将选择进入种植大豆面积低于平均水平的村庄的移民作为对照组。 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对照组与控制组应对价格变动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这样两组之间的差别就为大豆国际贸易对于经济财富的影响。 其中, 表示在时间 移民到村庄 的家庭 ,在调查进行时所具有的社会身份(Social status)或农业家庭的经济财富; 为表示移民状态的虚拟变量;是表示大豆种植适宜程度的虚拟变量,当该村庄大豆种植面积高于均值时取 1,否则取 0。 即为大豆商品化对经济财富影响的 DID 估计值。 基准回归 作者使用基准 OLS(对 Social Status 则使用 Ordinal Probit)回归,得出结果如下: 针对六个不同时期的移民群体,只有 1921 年到 1931 年期间闯关东的群体在六个回归中均显著,这表明在这个时期内移民进入适合种植大豆的村庄,可以显著的提高经济财富和经济身份。选择正确的移民时间和地点可以获得 164.4% 的耕地和 132.2% 的房屋面积。 2SLS 回归 本文基准回归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遗漏变量误差,比如,土壤土质即可以通过产量影响农户的收入,又与大豆的种植比例高度相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还使用了工具变量来消除内生性影响。由于当地的生物特征 - 平均温度、平均降水、和土壤 PH 值相对农户收入是外生的(或者仅通过内生解释变量影响),又直接影响当地种植大豆的比例,因此满足工具变量外生性和相关性的要求。 工具变量回归的第一步可以看到生态特征与该村是否适宜种植大豆显著相关,第二部回归与基准回归得出的结论相一致。其后作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基准回归的结果仍然稳健。 因此作者认为,除了大量可耕种土地可以提高闯关东移民的生活水平以外,其他经济因素,如当时农业的商业化以及兴盛的大豆出口贸易,同样提高了移民的财富和地位。特别是在合适的时间、向合适的地点移民的闯关东者,更是能够显著提高自己的移民收益。 Reference: Kung James, Li Nan, 2010. Commercialization as exogenous shocks: The effect of the soybean trade and migration in Manchurian villages, 1895–1934.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48, 568–589. doi:10.1016/j.eeh.2011.07.002 ————————————————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离不开城市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