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看到火星冥王星的新闻都好激动,然而真正研究就……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0-14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天文科普和天文专业的区别具体是什么?

    [​IMG] Veri,小狐狸精之绿宝石盒子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按照我的经验,从一个天文专业人员的角度回答一下中国天文科普与天文专业的区别吧。

    就天文专业人员来说,天文科普希望能达到这么几个效果

    1、告诉公众我们在做什么。目的获得公众以及代表公众的政府对天文学研究的最大程度的支持。

    2、与天文教育建立起联系,获得合适的天文人才。

    这两个目的是不一样同时也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限定了天文科普的内容、方式;同时与天文教育建立了联系。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天文初等教育与天文科普是两码事,虽然在中国目前两者常常无法区分。

    中国是一个没有明确的天文学教育的国家,至今天文专业人员 2000 左右,天文学队伍很小,至于贡献如何,水平如何,我不做评论。

    因为没有天文学教育,导致基础天文知识的严重缺失。这种缺失又造成了天文科普与天文基础教育的混乱。

    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是很低的,这点可以参考中国科协以及各地方科协的调查。另外一点,也是中国特色,就是公民科学素养的高度不平衡,因为人口基数多,在 1000 万人口的城市,你可以找到 100-1000 个科学素养很高有高级科普需要的公民,也可以找到 500 万,相信各种奇葩说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天文科普几乎就替代了天文教育,低级的天文科普无法回避。

    天文科普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公民了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基本到一年有 365 天,4 年要润一日。

    概括的说,目前中国天文科普要做的工作就是在没有数学、没有方程的情况下,用图表、影像、讲座、夏令营(冬令营)等方式,告诉公众最基本的天文学常识,从太阳系到宇宙的构成,主要天体的特征,历算、时间的常识,天球的概念;以及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些特殊概念,如干支纪年法,星宿名称;当前天文学的热点。基本上就是《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为蓝本(可以解决 80%以上天文科普的内容),加上天文界新闻解读。

    我从本世纪初参加中国的天文科普工作已经要 10 多年,无论是在中国天文学会内部,还是各级职能部门,从专业人员到官员,他们主观上都是支持天文科普工作的。也充分意识到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难。

    马化腾当年是要考南大天文系的,结果被无知辅导老师告知,第一难考,第二毕业找不到工作而放弃。由此可见天文科普的难度和失败。

    天文科普难在哪?钱!在目前这样的环境里,要做好这个工作,需要专业人才以及高水平人才。这些人才如果把时间精力花在其他项目上,那是 10 倍,100 倍的收入。也许偶尔会有人做一段时间,但肯定不会做很久。比如我,前几年开始,我就彻底放弃天文科普方面的工作了。偶尔给某些地区做顾问或做个讲座。这个领域是你若要做事,一不小心就是贴钱的。不然,就是按部就班,不死不活,贴海报,偶尔讲课,完成这个系统的任务。那,如果这个领域给很多钱呢?也麻烦。为什么?现有的工作人员,就这样的水平,你给他超其水平 5-10 倍的收入,不可能让他提高 2 倍水平,同时这些岗位会发生争夺。从某种方面来说,不利于这些工作人员,也是对他们不负责。

    我曾同教育部相关领导以及好几位院士交流过,能否就高校天文学通识教育做一个基本大纲与教科书建设?大家都很支持,但落实起来也不容易。这方面的工作我还在协调,争取 2017 年前,在大中华范围内,可以有这样的一个文本纲要以及范本教材落实。这样至少为天文科普的内容与难度,设立标杆。

    天文教育,这里讨论专业天文教育,它与天文科普有非常大的不同。做天文科普,严格来说,大部分天文专业人员是做不了的。因为你需要用非常形象的方式,面对公众去解答各种天文问题。从天球坐标系,岁差,占星,到简并电子,黑洞,时-空,陀螺仪,导航,希格斯粒子等等。真的要解答好这些问题,不是看看维基百科就可以的,至少各个领域专业文献要看过,相关的基础知识,习题要做过一点。 不然肯定是转运站,公众听完了,只会说好高深!

    好的科普,应该是,公众听完后,说,哦原来是这样,好简单啊!

    但,天文教育不一样,它对学生的要求是专业的天文训练。这些训练是以现代数学物理为基础,以现代天文学发展为纲要,最终训练出具有天文学思维方式来研究天文专业问题的专业人员。

    我们以太阳为例,一个天文学专业毕业的合格学生,能做什么呢?

    从跟踪太阳的望远镜着手,从太阳光引入,到成像,成谱整个过程的光学、物理学内容搞清楚。包括如何设计这个光学系统,如何评价这个光学系统。大气对成像成谱的影响。

    接着后端接受,要能把 CCD 的各种功能(以前是照相底片)充分了解,通过各种数据处理方式,最后得到可靠的观测数据。

    接着运用天文学的训练,比如对谱线做分析,这时候经典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辐射机制等知识就有用了,恒星大气物理也有用了。对像做分析。找出各种好玩的点,比如发现某个爆发,发现某个特殊结构,给出爆发模型,给出爆发速度等等。这些工作中,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技巧的使用,物理学的综合运用都是不可或缺。

    这也是为什么天文学很麻烦的一个原因,需要非常宽厚的数学物理知识。

    太阳已经是相对容易得到很多信息的天体了。其他更弱的信号源,则从观测技术,到模型建立都更具挑战性。

    国内天文教育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兴趣培养不够,职业发展模式不清晰,课程太简单,训练强度不够,第一线的实测、观测不够……而且至今没有一本像样的天体物理教科书。

    但,对于人均收入占全世界排名 93 位的一个落后国家来说,能有今天的成绩,还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至少,我很知足了。甚至有的中国天文学家也享用了超过其贡献也可能数倍于其能力的收入与地位,今后 10-20 年这个领域的工作者依然可以享用这一红利。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