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犯罪侧写(criminal profile),它是否有坚实的理论依据? Stalemate,犯罪学、法律学在读 Criminal Profiling 是我本科时学的一门课,也是我预备将来可能投身的领域之一。以下资料来自于我在学这门课的时候进行的调查,由于距今有一段时间,所以对其准确性我只能尽力而不能保证。涉及到我个人看法的 proposition 我会说明是个人意见,以免给大家造成困扰。同时我也会在每一段的结尾给出参考文件以及推荐阅读 ——以利于本文的客观性。 如果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如果有人想要更深入了解这门学科也欢迎大家来问我。 下文中我会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 profiling 方式,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分析它们的实用性,最后再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1. Geoprofiling(知乎日报注:地缘剖绘) GP 有两个中心理论: 一个是假设 A 在不同地点犯下了 7 个罪行,那么 A 的家(泛指、即容身之所)就应该在到这 7 个点距离相等的那个中心点 (Centre of Gravity);第二个是对于同样的假设,A 的家应该在到第一个案发现场最远、第七个案发现场最近的地方 (Distance Decay)。(即,犯罪分子会随着犯罪次数的增加而对自己产生一种自信,从而会使得犯罪地点越来越靠近自己的家。) 其实这种方法算是收到批判和质疑最多的。 首先,它是一个一定要等 A 犯下一定数量的罪才能用以使用的方法;其次,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的方法的准确率非常的小,有些罪犯可能在犯罪的过程中就“又回到最初的起点”了。 "Take a map of the area in which the 17 Yorkshire Ripper offences occurred and mark each location with a pin. Next take an 18th pin and join it to each of the 17 locations by a piece of thread. That location of the 18th pin which minimises the amount of thread required is the centre of the 17 offences." Reference and recommendation: Kind, S. S. (1987). "Navigational ideas and the Yorkshire Ripper Inquiry". Journal of Navigation, 40(3), 385-393. 2. CIA Profiling. i.e. 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知乎日报注:犯罪侦查分析) (这个名字改过很多次,80 年代从 BSU 到 BAU,CSA=Crime Scene Analysis 再到现在的 CIA) "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 is a process of reviewing crimes from both a behavioural and investigative perspective. It involves reviewing and assessing the facts of a criminal act, interpreting offender behaviour, and interaction with the victim, as exhibited during the commission of the crime, or as displayed in the crime scene." 引用于 FBI 官网:http://www.fbi.gov/hq/isd/cirg/ncavc.htm CIA 是 FBI 惯用的方法之一。 它最出名的理论大概大家都有所耳闻,即是 Organized crime scenes and Offenders vs. Disorganised crime scenes and offenders. 有组织犯罪和无组织犯罪。(举一个简单例子吧,FBI 有一张表格指明了排除意外情况下的 org 和 disorg 的常见表现:无组织性犯罪可能不会有抛尸、藏尸的现象;可是有组织犯罪现场大多都会有这样的现象,甚至分尸、烹尸)所以使用这种方法的探员会去观察犯罪现场的比如说整洁度、留下的犯罪证据的数目、有没有做过任何用来迷惑警方(staging)的尝试(e.g.伪装失火、自杀等)。 CIA 是一种基于罪犯性格特征 (trait based)方法,它的理论大前提有两个,一个是 Behavioural Consistency,也就是说这个人之前会做什么事之后还是会做什么事;另一个是 Homology,也就是同源性(因为这门课是比较早期的课程了,这个理论的意思根据我的记忆是 -例: 两个人如果经历了同样的童年,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在将来做同样的事,犯同样的罪)。但是很显而易见的,这两个前提各有问题,太绝对了。 Reference and recommendation: 1. Petherick, W. A., & Turvey, B .E. (2008). Nomothetic methods in criminal profiling. 2. Safarik, M., Jarvis, J. & Nussabaum, K. (2000). Elderly Female Serial Sexual Homicide: A Limited Empirical Test of 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 Homicide Studies, 4(3), 294-307. 3. IP profiling. i.e.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知乎日报注:调查心理学)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introduces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basis to previously subjective approaches to all aspects of the detection, investigation and prosecution of crimes." (reference 参见本段结尾推荐阅读) 这个是我个人最不推崇的 profiling 方法,没有之一。中心人物是 David Canter。 举个真实的例子解释这个方法吧,比如说今天早上 8 点一个 9 岁的小女孩 A 在离家比较近的地方失踪了。这个案子如果交给 IP profiler 去做 profile,他们就会,去资料库里调资料出来,假设调出来的资料是如下几条: (1)近期三年内有其他两起类似案件发生 (都是 7-14 岁的小女孩;都消失了)其中一起小孩是被绑架的而且已经死了; (2)59% 发生在早上的案子的犯罪者都是有工作的; (3)79% 发生在早上的案子的犯罪者都是白人; (4)40% 对 7-14 岁小孩的绑架的犯罪者都是技术性工人; 等等等等还有几百条类似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相信你也懂了他们从资料库里调出的资料模式了。 他们得出的相应结论是,对于这个案子:犯罪者很可能是有工作并且是做技术性行业的白人。 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实际上最后英国警察给出的结论是这个犯罪者是个木匠),我就直接说说这个案子里一直被大众质疑的几个点吧。 首先,为什么从一开始就 assume 这是一个绑架案;其次,你怎么知道这个罪犯就是在那 59% 里而不是在剩下的 41% 里;再其次,资料库里的内容都是由过往的各种案件来的,大家也知道调查的样本越大准确率越高,这样一来好了,资料库里都是前 50 年 100 年的同类案件,时代变化难道罪犯的犯罪手法不会变化吗;最后,请注意我斜体下划线加粗强调的“很可能”三个字 —— 这三个字就是 IP 最大的问题 ——没有准确性。 但是现实中这种方法又是很常用的调查方法,比如我们经常会说百分之多少多少强奸罪事熟人作案等等。 (如果对这个案子感兴趣的可以给我发消息,我可以找一下当时的 profile 原件。) Reference and recommendation: 1. Canter, D. (1994). Criminal Shadows. London: Harper Collins 2. Canter, D. (2004). Offender Profiling and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and Offender Profiling, 1, 1-15. 3. Geberth, V. J. (1981). Psychological profiling. Law and Order, 29, 46-49. 4. BEA profiling. i.e. Behavioural Evidence Analysis(知乎日报注:行为证据分析) “Behavioural evidence is any physical, documentary, or testimonial evidence that helps to establish whether, when or how an action has taken place. Any form of physical evidence may also be behavioural evidence under the right circumstances.” (参考见下文) 这是中国警察常用的手法,也是我私心最推崇的方法。和 CIA 有相似成分,BEA 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现场留下的证据而得出相关推论。举一个实际案例吧,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曾经发生过一起案件。一户人家的男女主人被人杀害了,死像非常残忍。警方调查发现死亡时间是晚餐的时间,餐桌上还有吃了一半的晚餐,厨房里也还在准备着晚餐。(当然这不是本案的唯一证据,我只是借此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警方从这一条线索得出的结论是:作案者是这家男女主人的熟人。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一个和你关系并不熟悉的人来你家,你应该没法一边做饭一边和他说话吧。 顺便说一下,这个案子很快就破了,犯案人是这对夫妻的儿子。(同样,感兴趣的可以来找我要 profile 原件;但是警方拍摄的 walk-in 视频目前还是只对业内少部分人士公开,现场照片也是;如果真的感兴趣的话我可以挑几张照片出来看一下,视频就真的没办法了。) BEA 一般会牵扯到几个概念,或者说步骤: (1)对现场证据的理解与翻译 (Exa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hysical Evidence ); (2)对于受害者的研究 (Victimology); (3)对犯罪现场的特征的研究 (Crime Scene Characteristics) (4)对犯罪分子的性格的侧写 (Offender Characteristics)。 Reference and recommendation: Petherick, W. A., & Turvey, B. E. (2008). Behavioural evidence analysis: An ideographic method of criminal profiling. In Turvey, B. E. (ed.). Criminal Profiling: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Evidence Analysis. San Diego: Elsevier Science. 简单比较一下几种 profiling 的区别: 1. 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一个是 inductive method 一个是 deductive method。 看过神探夏洛克的人应该听说过夏洛克的演绎法(Science of Deduction)吧。 Deductive Method 是一种研究对象是个体方法,依旧举例说明:例一、天上下雨了草地就会湿,草地是干的,所以天上没有下雨;例二、所有的花都是红色的,玫瑰是一种花,所以玫瑰是红色的。这样的三段论,前两句分别叫大前提和小前提,最后是结论。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正确的话,那么结论一定是正确的。 Inductive Method 是一种研究对象通常是一群人的方法,比如说 IP 就是很明显的 Inductive 方法,CIA 也是(因为它是通过过往的案例而得出的猜想- 有组织性的是什么样的,无组织性的是什么样的)。前文提过 CIA 是 trait-based 的,相反的 BEA 是 state-based 的,下面会解释。 Reference and recommendation: Melo, J. R. (1998). The psychology of stalking. Boston: Academic Press. 2. 得到的侧写的措辞可能不同 Inductive method 注重于人物的性格,得出的结论是犯罪分子是什么样什么样的人; Deductive method 更注重人物的状态,得出的结论是犯罪分子在那一次犯罪里是什么样的。 关于这种方法在现实中的运用还是想说两句: 其实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问题在,但同时也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可参考之法。 我因为不是在国内学习的这门专业,所以不是很清楚它在中国的应用。大方向上这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的程度还不够深入,能找到的文献也很有限。再加上它的不准确性不确定性,我所知的目前还没有任何国家立法将 profiling 定为可以在法庭上使用的证据。也就是说这门课程目前的用处还仅限于帮助追捕罪犯。 Other reference: Kocsis, R. N. (2006). Validities and Abilities in Criminal Profiling: The Dilemma for David Canter’s Investigative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0(4), 458-477. Rossi, D. (1982). Crime scene behavioral analysis: Another tool for the law enforcement investigator. Police Chief, 49, 152-155. Thornton, J. I. (1997b) “The General Assumptions and Rationale of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in Faigman, D., Kaye, D., Saks, M., & Sanders, J. (Eds.), Modern Scientific Evidence: The Law and Science of Expert Testimony, 2, St. Paul, MN: west.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1990). Criminal Investigative Analysis: sexual homicide. Retrieved from http://vault.fbi.gov/Criminal Profiling/Criminal Profiling Part 2% 20of%207/view Vorpagel, R. E. (1982). Painting psychological profile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pulation.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