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里很难把节目同期的音量保持一致吗? 知乎用户,古典媒体从业者。 的确是。 我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听节目,我可以证实,这个现象在各种节目、尤其是传统电台的直播节目中普遍、长期存在。 所谓“把音量控制在同一个高度”看起来不难,但并不容易。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不仅需要“把音量控制在同一个高度”。我估计题主说的“高度”指的是振幅大小,就是把声音拖进软件后,眼睛看得到的波形振幅的客观图形。 这是 @动机在杭州 老师的声音。 要衡量人耳在主观上感受到的声音强弱,必须使用一个综合性的度量标准——响度。 振幅一样大,不代表听起来一样大,响度一致,才差不多。 响度是感觉判断的声音强弱,即声音响亮的程度,响度的大小取决于音强、音高、音色、音长等条件。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元音听起来比辅音响。元音中,开口度大的低元音听起来比开口度小的高元音响;辅音中,浊音比清音响,送气音比不送气音响。 我们听到的电台直播节目,一般由如下内容组成:主持人的语言、背景音乐、广告片、宣传片,根据节目类型的不同,往往还有歌曲、听众热线、记者连线、录音报道和购买的交流节目等。 这些内容,是由多个部门 / 人生产采集的,因为设备、能力、观念和目的不同,出来的响度完全不一样。 比如,主持人的语言,主持人自己会盯着一个叫电平表的东西,用推子把自己的音量控制在合适位置。 这是一个演出用的现场控台,你可以看见在推子旁边都有电平表,而传统电台一般只有一两个单独的电平表。 背景音乐,尤其有些比较动感的节目,有的主持人习惯猛烈的推拉推子,自己听着比较带感,但从收音机里听着,可能会造成坐过山车的感觉,我不太赞同这种做法。 广告片,广告音频一般由广告部门的人来制作或由客户提供,这个部分往往是最最被过度处理的,为了追求“高端”、“大气”、“洋气”等感觉,大家会往上堆很多效果,结果就是“看起来还好,听起来很吵”。 宣传片,这一般是宣传策划部门的人制作,或者就是主持人自己做的,反正也很吵,但吵得跟广告片又不太一样。 电话连线,这也是个吵闹大户,在电话音频当中,高、低频都是被切掉的,只留下并强化了人耳最敏感的中频,而且电话声音经常不清楚以及环境嘈杂,如果主持人再把这个部分推到正常人声的电平大小……这就相当于两个拳手号称要公平竞技,规则是双方都用 100% 的力量,但一个是重量级(86 公斤级以上),一个是迷你轻量级(48 公斤级),用吵已经不能形容了,是炸。 歌曲,这是成熟的商业作品,发行前都经过了专业的精细设置,但是由于风格不同,抒情小调和电音舞曲,听起来的音量是完全不一样大的。 炒菜时我们会丁炒丁,片炒片,不一样大却一起炒,就容易夹生 + 烧糊。这样一解释你就明白,这些声音素材也相当于酸甜不同方圆各异的一堆食材,要放在一起烧。 那么,主持人就不能现场协调好吗? 能,但对主持人来说,“控制响度”这件事的优先级其实很靠后。 为什么呢?我想先介绍一下直播节目主持人的工作状态。 这是电台直播室,还有很多机柜和仪表没拍进来。 在直播中,主持人的眼、耳、口、手是分开用的。 眼:直播时主持人的眼睛至少要看三个灯(热线灯、导播灯、延时器)、三个表(时间表、相位表、电平表)、四台电脑(工作站 1、工作站 2、外网 1、外网 2),控制六个推子(工作站 1、工作站 2、话筒 1、嘉宾 1-2、热线 1-2、预听 1),有些比如报时、转播信号或更复杂的一些情况我就没列进去,欢迎同行补充。 耳:直播主持人的耳朵往往要同时听几种声音,自己的声音、播放的电脑声音、控制的外来声音,然后——值班编辑们的声音,当编辑们打开对讲直接冲你说话的时候,情况肯定很紧急,这些话是必须要听清楚的。 口:是的,前面那些,比起“说”来讲,还是辅助性的——还要做节目。说话这个部分才是工作主体,要用到最多应变能力的。 眼睛看着 A,耳朵听着 B,手上控制 C,嘴里说的是 D。主持人的大脑已经没有多少精力顾得上响度这个元素了。 还好,这些情况并非一直同时存在。而且,在这些五花八门的声音出去之前,会经过技术部门设置的统一压缩,题主听到的声音,可以叫“不完美”,如果未经压缩,那就叫“不能听”。 所以怎么办呢?这毕竟仍然是个问题。 对我们传统电台的从业者来说,可以考虑建立产品意识,对问题进行分拆,逐个认识、分析,并在每个环节尝试建立详细的质量标准和流程建议。具体就不多说了,列一下大致方法: 1、初步学习“振幅”、“响度”和“声压”等概念。 2、针对每个产品元素,制定质量标准,操作规范和参数范围,考虑不同收听环境对听觉的影响,形成可操作的详细方案。 3、把方案执行情况列入到影响绩效考核的奖金系数当中,按规矩听、评、打分、修正。看起来有点慢,但我试过,三个月见效。 4、以上都不是最难的,最难也最基础的,是自上而下重视到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国营单位操作此条的难度,就不多说了。 对现在很多在网上制播节目的同行来说,这个问题就简单多了。因为录播给了我们后期的空间,竞争和可期许的收益也给了制作方制作精良节目的动力。 当然,录播有也录播的麻烦,不切题,就不说了。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