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这照片为什么美?因为里面有你熟悉的东西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1-2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如何欣赏一张照片的构图?有哪些构图强大的摄影作品?

    [​IMG] 马骥

    摄影既要考虑传达,又要考虑构成。

    一切艺术莫不如此,设计、绘画、音乐……重要的是,摄影也是。

    因为摄影是“超写实”的具象艺术,它所面对的材料多数不具备天然的抽象性。

    但人类天然具有抽象的能力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这是审美的身体性。

    两个黄鹂鸣翠柳,翠柳之间的黄色来自生存意义上的自然选择。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排队飞行是群体性的“涌现”(参见 KK 的《失控》)。天地有大美而无言,自然界的和谐从来不是从美的立场出发,能感知色彩和线条的人类才使其具有美学的意义。

    所谓具象艺术,在构成的意义上,就是在具象中考虑点线面的构成关系。拉菲尔《草地上的圣母》是圣母的大三角形嵌套圣母圣子视线和头部构成的小三角形。

    [​IMG]

    所谓抽象艺术,在构成的意义上,就是在抽象中考虑点线面的构成关系。蒙德里安的格子画,把绘画材料限制在直线、方形和色彩并以此来结构世界。

    [​IMG]

    人体内悬挂着愉悦的钟,使之震荡并共鸣的构成方法,只有两点:1 对比。2 相似。设计中所谓的“ABA”原则。AB 为对比,AA 为相似。我的某位写作朋友创作谈所谓“对峙与均衡”,简要方法是每一个自然段后,要用下一个自然段与之对峙(口吻、调性、节奏、松紧),并用其后的自然段完成“均衡”。

    对比和相似的方法是身体性的。这意味着:一个少年,在他成长时扔给他一台相机,就像 18 岁的时候给他一个姑娘。凭借本能,他应该能发现构图的本质秘密,假如他足够敏感并且充满勇气。

    我不同意按照任何分类的方法,把构图分为什么“S 形”或者“交叉式”构图,这种教条式的分类也许对于培养初学者的感觉有启发意义,但阻碍了人去发现构图更为本质的秘密。这个秘密不是一句话或者某些明确而僵化的“知识”,而应是身体的钟在不断的捶打和震荡中,对于“对比和相似”所培养起的迅捷而敏感的直觉。

    我也不同意参考国内任何所谓摄影专家对于任何所谓摄影大师的、传播学意义上的介绍分析,他们普遍素质很低,无非是靠制造光环和比拼谁离光环更近来售卖二手教材和畅销书。最佳的方法是购买大师的画册,或者到网上搜索他们的作品,没有任何先见的观看。

    我不相信这些所谓专家,是发现从他们身上不能获取任何有益的营养(净介绍安塞尔亚当斯这种二流人物),相反,凭借自己的本能和实践,所收获的远比他们介绍得多。比如构图,我就从来没见过靠谱的定义,如果让我根据我的经验和理性来总结一个,我以为:

    构图是线条、几何图形与裁剪框图形之间的形式关系。

    裁剪框图形:

    [​IMG]

    横线、竖线与裁剪框图形的形式关系(所谓的九宫格构图):

    [​IMG]

    对角线、三角形与裁剪框图形的形式关系:

    [​IMG]

    我是拍人像的,具体说是拍时尚人像的,所以更愿意找我熟悉的例子来参照上述定义。

    [​IMG]

    其中,左图的三人的竖线以及裁剪框的边线构成了相似和对比关系,右图的垂直线和对角线构成了对比关系。

    但我不认为发现这些关系是理性原则指导下的结果,有经验的摄影者都清楚,在按下快门的瞬间,这种形式关系的把握多半是直觉式的,理性当然可以参与其中,但感性往往要快于理性,眼镜和手指要快于脑子。

    我强调要拿起相机多看多拍,是因为眼睛要习惯于取景框的存在。让相机成为身体的感官,或者说,让身体被相机改造,后者的说法尤其适用于不同焦段,每一种焦段就是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对于构图的影响是本质性的。鉴于此,我打算多谈一点焦段与构图的关系,并让三个时尚人像摄影师来以他们各自的构图风格现身说法。

    [​IMG]

    一、广角(Anni Leibovitz)

    广角的透视会让构图强调线条的汇聚和几何图形的构成。

    请注意下列图片中三角形、对角线,多人人头构成的连线。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二、长焦(Peter Lindeberg)

    同样是拍 Vogue 群像,Anni 和 Peter 是个有趣的对比。前者强调高低的构成关系,后者的画面内根本放不下那么大的景别。

    [​IMG]

    [​IMG]

    让我再延伸开来,这是 Patrick Demarchelier 拍摄的 Vogue China 创刊封面,我记得刚面市时很多读者觉得姿势普通构图平庸,但我觉得很恰当,因为长焦的透视有利于表达上海主题(背景更近、更大,容易看见,但又足够的虚来避免干扰主体。)

    [​IMG]

    长焦的透视会让构图弱化线条,并转向前后景和主体的虚实与明暗关系。

    在 Peter Lindeberg 的世界里,虚化的前景(墙角、窗框甚至用纸巾塑料布等临时物体部分遮挡镜头)是必要的构成元素,它与清晰的主题构成对比关系并平衡了画面。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三、中焦(Mario Testino)

    中焦的透视会让构图同时获得并不强烈的线条汇聚和虚实关系。

    我有阵子在固定使用 85 定焦(Testino 用哈苏 645,焦段应该是 120)的时候,强烈的感受就是“甜蜜”,因为一切都是刚刚好,不极端,但又什么都有。85 被称作“人像头”不是没有道理,比较适合拍摄女性。

    [​IMG]

    [​IMG]

    最后以我发过的一条微博作结:

    英国雕刻家亨利莫尔说:“对设计敏感的观察者应该把形状就简单地看成是形状,而不是看成一种描绘或理念。比如,他必须把鸡蛋看成一个简单的固体形状,撇开它作为食物的意义或它将变成一只小鸡的想法。”──我觉得摄影也是,摄影首先是平面构成。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