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有些人来说,恋爱会带来强烈的焦虑感? 罗林,心理动力学取向兼故事治疗,微信号:szhswx 确实恋爱可以带给人愉悦,也可以带给人焦虑。因为从心理分析的角度看,爱情会带给人一种融合幻想。我们会想象,自己和恋人在身心全方位的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感觉很奇妙,但也很容易令人焦虑。因为融合必然意味着摩擦,也意味着一定程度上暴露和丧失自我。 精神分析师马勒认为,我们出生刚开始就是处在融合共生状态中的。婴儿和妈妈一起生活,妈妈照顾他的一切。宝宝饿了,妈妈喂食;宝宝哭了,妈妈安慰;宝宝累了,妈妈抱抚。可以说没有了妈妈,婴儿没法完成自己的需求。自然而然的,婴儿接受妈妈和自己是心心相印的,也就有了情感上的融合共生状态。只是在马勒的理论中,完全的共生状态只有短短 6 个月。从出生 6 个月到 2 岁的时间里,儿童就开始了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留恋妈妈温暖的港湾,又对外面新奇的世界充满好奇。慢慢地,他开始适应独立的状态,也拥有了个体的自我。 如果说婴儿期是我们的第一个融合状态,那么青年时期的恋爱就创造第二个融合状态。婴儿时期更多的还是出于生理需求,而青年时期更多的就是情感需求了。但这个融合的更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已经独立的自我。我们的自我虽然喜欢融合的温暖和亲密,但也害怕外部客体的侵扰和控制。这种害怕的程度越大,融合的阻力也就越高。至于影响害怕程度的因素,就涉及到家庭成长、个人特质方方面面了。其实,一个人理想化的恋人,就是理想化的自己,既有自己向往的优势,又有知己般的细腻呵护,能够完全理解自己,能够完全拥抱自己。只是,这种自我融合的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爱情幻想的制造,在女性受众中有极大的时常。小说、影视剧里的霸道总裁、痴情王子、神奇小子,或许会让一些女性幻想,与理想男性的融合会扩展自己的力量。这反而让她们忽略自身原有的焦虑,放弃自己人生选择的责任动力。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龙说,“心理医师不喜欢接手恋爱中的来访者,甚至心理治疗与恋爱水火不容。因为在治疗过程中,有心从事探索的自知焦虑以及终将指示内心冲突,两皆不可或缺。”来访者利用恋爱带来的融合感,来逃避自我的孤独和焦虑,这也意味着他们缺乏动力去探索自己。 欧文亚龙写过一本心理小说叫《爱情侩子手》,里面从咨询师的视角揭示了爱情乃至关系的各种幻象。从这些幻象中可以看到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有对自我力量的渴望,有对孤独无助的焦虑,有对关爱庇护的索求。欧文亚龙把这些可望不可即的需求,都归结为恼人又伤神的生存的痛苦。这些基于生活中难以接受的生存现实,就是他力图解决的存在主义命题。而他认为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就是残酷的生命真相中挖掘自我的意义。“就是过一种觉察的,有目的的生活,在绝对自由和选择的语境中觉察个人的可能性和有限性。” 从这个立场上看,恋爱的焦虑可以转化成对自己生命的觉察。自我内心所渴望和所害怕的,都在恋爱这种“融合”的关系下审视。恋爱状态就像一个放大镜,放大和扭曲了自我关注中心。有些人喜欢独处,从内心平静中获得满足。那么恋爱很可能给他们生活造成漩涡,吸附他们生活原先安排好的一切,也撕开自我早就若隐若现的裂痕。其实他们所需要的恋爱,是和简单自然的自己合拍的。他们应该明白,恋爱绝不是控制和反控制,而是基于自我理解上的亲密关系。恋爱既是拥抱他人,也是拥抱自己。 爱,是淹没自我的湖泽,还是托起自我的莲花,这取决于你自己。欧文亚龙说,爱是一种生命之道。我们要学会付出和收获,而不是陷入与沉沦。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