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会物化其他人?为什么人会人格化其他东西? 叶赌徒,我是一个赌徒,瘦人永不为奴 物化和人格化这个概念太大了,要仔细解释起来估计无穷无尽。我简单举几个我理解的类别来阐述下 :) 首先说物化,我理解为 dehumanize,什么样的物化在人类社会中特别常见并且古往今来都存在呢?答案之一就是将女性看做为一种获得性快感的工具 (Sexual objectification)。 通常来说,大家估计都会认为只有男性会将女性这样物化,但是事实上女性自身也会,只是物化原因不同。有研究设计了 3 个实验去探究这个问题 (Vaes et al, 2011)。 实验 1:探究物化与非物化的男性和女性的公众照片与人性(或是动物性)的联系如何。 结果:证明了发现就是所有的目标(物化或非物化的男性 / 女性图片)中,只有被物化的女性,相较于其他目标,与人性的联系较低。这个结果并非只在男性被试中出现,女性被试表现出相似结果,只是原因可能有所不同。 实验 2:更直接地去研究男性和女性被试对待性物化女性的态度 结果:更多的女性将自己去被性物化的女性区别开,被性物化的越程度越大,女性将自己与其区别开来的态度也越强烈。而男性则不同,男性的性唤起是导致他们物化女性的主要原因。 实验 3:继续深入性因素对物化的影响程度 结果:性目的是男性物化女性的主要原因,而对女性来说则不是。 综述:这个研究表明只有被看成是性工具的女性才会同时被男性和女性物化,但是原因不同。性吸引和目的使得男性将关注点集中在身体方面而不是目标的人格,导致了男性易将女性物化。而女性则不同,她们更倾向于将自己与被性物化的女性区别开来,使性物化的女性与自己的性类别(女性)相隔,因为她们不想让性物化的女性(即浅薄,粗俗)代表自己。 虽然这个例子有点特殊化,但是以我个人观点,还是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的,就是当我们更关注于目标的身体而不是性格时,我们会倾向于将目标,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就是比如当我们看强壮的运动员,我们会描述其为猎豹,机器人等等,而当我们看到了运动员面对采访时的幽默或者傲慢,我们又会将其重新认知为一个完整的人格,原因可能也是如此。而将女性性物化的例子也很多,在广告中其实非常常见,当然这些广告受众大多为男性,比如啤酒: 接下来说人格化,我的理解为 anthropomorphize,人格化的例子数不胜数,迪斯尼出品的动画就是完美范本。 以机器人为例,人们会根据机器人的外貌来对机器人进行评判,比如性别,外观,(Powers et al, 2005), 人们同样会根据机器人的脸 (Yee et al, 2007) 和声音 (Nass & Brave, 2005) 来对机器人的性格进行判断 。有研究也发现被试在有语言描述机器人的特定行为的情况下,更易对机器人进行人格化,但是,这个研究也发现不管机器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不会影响被试对其的人格化程度 (具体感受可观影变形金刚……)。 所以综合来说,如果目标体现出人性特征(各种机器人,迪斯尼动画与电影,各种动物卖萌)的话,或者与人外观相似 (汽车前脸像人脸),我们便易将目标人格化。 另外,最近又有研究发现女性的催产素(oxytocin)会促进女性将物体的人格化,不过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好像都是 2015 年发表的,估计是新发现,我也不了解就不深入了(主要是我懒不想看 paper……) Vaes, J., Paladino, P. and Puvia, E. (2011), Are sexualized women complete human beings? Why men and women dehumanize sexually objectified women. Eur. J. Soc. Psychol., 41: 774–785. doi: 10.1002/ejsp.824 Powers, A., Kramer, A. D. I., Lim, S., Kuo, J., Lee, S-L., & Kiesler, S. (2005). Eliciting information from people with a gendered humanoid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EEE Nass, C. & Lee, K. M. (2001). Does computer-synthesized speech manifest personality? Experimental tests of recognition, similarity-attraction, and consistency-attr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7, 171-181. Yee, N., Bailenson, J.N., & Rickertsen, K. (2007). A meta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inclusion and realism of humanlike faces on user experiences in interfac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Human Computer Systems CHI’07. pp. 1-10, NY: ACM Press. Fussell S R, Kiesler S, Setlock L D, et al. How people anthropomorphize robots[C]//Proceedings of the 3rd ACM/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robot interaction. ACM, 2008: 145-152. Scheele, Dirk et al. 2015.A human tendency to anthropomorphize is enhanced by oxytocin.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Volume 25 , Issue 10 , 1817 - 1823 查看知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