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P2P 就快从「拼爹」回到拼能力的时代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5-12-3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如何解读《P2P 监管细则正式公开征求意见》?

    [​IMG] 邓文龙,银行从业/ 关注互联网金融/ 业余天使投资人

    监管意见出台后 99% 的平台都将成为非法平台,是不是有点耸人听闻?其实我说的都是实话,不过此话还有后半句:监管方将留给所有平台 18 个月的整改期。但是整改完以后这个市场将变成什么样子呢,我觉得还是一个疑问号。因为市场的参与者有三方,而最终要的一方在投资者,他们是资金的提供方,投资者会不会适应新的市场模式呢?时间有限,我就不对意见稿一条一条来分析了,相关的文章已经很多,我挑重点谈一谈。

    意见稿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强调 P2P 网贷平台只能做信息中介,不能做信用中介,也就是不得提供任何增信服务、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提供任形式的担保。而就凭这一点,就基本上完全颠覆了目前市场上绝大部分 P2P 平台的运作模式。因为 99% 以上现存的平台都是名副其实的信用中介,而不只是信息中介。

    P2P 在中国刚刚起来的时候并市场并非一边倒,也有几家一开始坚持只做信息中介平台只搞撮合,不提供信用支持不赚风险收益。但是在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时代,P2P 平台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非常激烈的竞争,而很多平台都是草根平台,如果只做信息中介,也就意味着投资人要自己判断项目的风险并对风险承担所有责任,在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或者投资者缺乏风险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他们是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投这些平台的。所以,只做信息中介的平台面临着投资人流失的风险,或者从一开始就无法吸引到投资人。

    于是一些平台开始给项目提供各种形式的担保,至少从表面上看是降低了投资人的风险,事实上是否降低了风险我们暂且不说。而偏偏老百姓在投资理财的时候又最容易轻信别人,所以大家发现越是信誓旦旦宣称自己能够保本保收益的平台越能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投资人,只要有足够高的收益,风险就容易被大家忽略了。在这种逻辑下就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只做信息中介的平台基本上无法活下去,而那些提供担保做信用中介的平台即使跑路的一批又一批,新的平台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投资人也一样前赴后继。最后,我们发现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平台都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担保。

    但是对于平台来说,一旦提供担保,它就从单纯的信息中介变成了信用中介。以信用中介的模式来做小额的 P2P 借贷我认为从长期来看是无法持续的。怎么理解呢?信息中介的盈利方式很简单,他只做撮合,提供风险评估、信息公开、法律咨询等附加服务,然后从每一笔交易中收取手续费,是安安稳稳赚钱的;而信用中介赚的就是风险溢价的钱了,也就是通过利差赚钱。这种模式跟银行为客户融资提供担保的行为没有本质的区别,你必须要有非常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从中赚钱。但是一方面绝大部分的平台缺乏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到平台通过高息进行融资的客户其总体违约概率较高,所以即使你识别风险的能力很强,但是当你的担保对象总体风险水平很高的时候你也无能为力,除非不做了。此外,一旦成为信用中介,平台的利润实际上就只是一个账面利润了,因为未来某一笔坏账的出现都将侵蚀平台的最终利润。所以,关键就在于对坏账率的估计,平台是否能够盈利最终就要看他拿到的利差能不能覆盖坏账率和营运成本。

    这个坏账率会有多高呢?大型银行的实际坏账水平已经达到了 2% 或更高,而小微企业的贷款坏账率就更高了,我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我估计 5%-6% 的水平应该有,而且银行的小微企业还都是相对优质的。所以我推测,长期来看 P2P 平台的实际坏账水平应该比 5%-6% 更高。计算营运成本的话,保守估计平台需要有 7%-8% 的利差才能够保证其能够盈利。而这个利差意味着平台上资产方 13% 的利息收入需要负债方提供 21% 甚至更高的成本。这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总体上来看愿意付这么高息的一定是自身风险相对较高的,这些借款人最终会造成平台平均坏账率的上升,对平台来说只有进一步提高利差水平才能覆盖上升的坏账率。所以,长期来看这个模式不可持续,这也是市场上这么多高息平台倒闭或跑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上述分析来看,监管政策将 P2P 从信用中介拉回信息中介,我认为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这一做法也一定会对目前的 P2P 市场造成较大的冲击。这个冲击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自身的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二是 P2P 平台对项目风险的把控能力。很显然,投资者这边一时半会是无法有太大变化的,关键在于平台的风控能力。

    平台从信用中介回到信息中介,其实是从拼爹的时代回到了拼能力的时代。因为对于投资者来说,在信用中介时代,相信平台能够提供担保的重要因素是相信他背后有足够的资源能够帮他撑腰,必要的时候填补窟窿,比如大家觉得陆金所风险低,因为大家认可平安集团,或者大家认为一些有政府背景的平台比如开鑫贷比较稳健,是因为大家觉得开鑫贷出问题的话国开行和江苏省政府会出面兜底。所以,你看大家拼的是爹。而对于信息中介来说,监管意见明确规定,平台不承担任何违约责任,也就是说即使你爹再有钱,项目违约了他也不能出手相救。此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平台提升自己的风控能力,能有效识别风险高的项目,只让相对低风险的项目上平台,大家拼的是风控能力。但是不可否认,一个有钱有能力的爹也可以间接帮助平台引入人才,建立风控体系从而提升风控能力。

    对于信息中介投资者会有什么反应呢?我认为习惯了投资有担保标的的投资者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理论上讲对 P2P 的投资热可能会稍微冷却一些。同时,市场需要充分的时间来洗牌和淘汰,风控能力强、坏账率较低的平台将逐步被市场认可,而缺乏风控能力的平台将慢慢地被投资者抛弃。所以,未来的一段时间,市场会变得更规范,但在这期间也会有一批平台死掉。其实还可能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很多之前强调自己是 P2P 平台的公司最后可能忽然对外宣称自己从来就不是 P2P 平台,哈哈,我们拭目以待吧。

    查看知乎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