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慢到什么程度?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也太离谱了,得想想办法。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和“慢”作斗争的历史。终于,蒸汽机一声嘶吼,带来了工业革命。“慢”被打败了!生产越来越快,财富积累越来越快,社会变革越来越快……爱?爱也变得越来越快,你想爱多少人都可以。就像科幻小说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说的那样: “时间足够你爱。” 让我们通过交通工具最直观的感受一下吧:最初,我们骑在马背上,200 公里 / 天就是极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蒸汽火车头的速度一般可以达到 60 公里 / 小时。到了电气时代,高速公路为了安全不得不限速到 120 公里 / 小时以内。而事实上人类最快的交通工具已经超越了第二宇宙速度,地球已经满足不了它了。 然而,就在我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太空冲刺之际,总有那么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提醒着我们:别光顾着仰望星空,地球上还有些老顽固拒绝提速呢。 这些顽固分子出现在钟表行业简直太合理不过了。钟表是用来衡量时间的,而时间本身无法提速,既不会更快,也不会更慢,你和它急也没用。制造钟表的工艺也往往沾染了这种脾性。 比如高档腕表中常见的蓝钢指针:需要手工将不锈钢指针慢慢烧炼至约 300 摄氏度,使其表面氧化呈现出湛蓝色,之后再淬火、皂化,最终形成一层极薄的具有兰菊光泽的浅蓝色磁铁矿膜。它实在太美了,钟表爱好者纷纷惊呼“这个针有毒!”——不开玩笑,蓝钢指针真的被称作“蓝色毒针”。 可是要烤制出均匀的色彩,需要对温度和火候有着极其准确的判断,只有经验丰富的高手匠人才能做到。想提高速度,大批量生产?对不起,不可能。 “怎么不可能?我一个朋友刚从义乌批了一麻袋手表,都是蓝钢。也就一两百块钱,不是很贵……”——你非要把那种漆出来的蓝色指针当成“蓝钢”那我也没办法。滚出去好吗。 当然,高端腕表行业有很强的奢侈品属性,讲究的就是不计成本,精工细作,不能算太典型的现代工业。那我们换个例子:在火箭、大飞机这样的高科技行业里,许多工艺都要求丝米级别的精度(1 丝米=0.1 毫米)。而很多丝米级的工艺,是怎么实现的呢?说出来你也许不信,靠的是……人工。 从事航天火箭发动机焊接的老师傅高凤林,需要三万多次焊接,才能将发动机喷管上数百根几毫米粗的管线编制在一起,而这些管线的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嫦娥三号火箭的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是 0.16 毫米,完成一次焊接所允许的时间误差是 0.1 秒。 完成这样的操作,除了一身神乎其技的功夫,还需要绝对平稳、细致、耐心,自始至终屏息凝神,目不转睛。“需要我十分钟不眨眼,我就十分钟不眨眼。”高凤林淡淡的说。 这速度能快吗? (据说这帮师傅们平时没事就玩“谁先眨眼就输了”的游戏。有两位师傅已经互相瞪了三天三夜没合眼了。还有一位师傅在一次游戏中赢了一只鱼。) 航天火箭实在太高精尖了,我们日常生活也接触不到。有没有离我们生活近一点的例子呢?当然有了,比如人人都要乘坐的高铁。转向架是高铁关键技术之一,而转向架构架上的“定位臂”,则是转向架的核心部位,其精度要求达到 0.05 毫米,也就是一根头发丝粗细。 在中国,能做到 0.1 毫米精度的研磨师大约有十几人,而能做到 0.05 毫米精度的研磨师只有一个人。是的,你没看错:高铁在中国遍地开花,造福了数亿人,甚至还要走出国门,卖给全世界。而所有这些高铁的定位臂研磨,都出自一人之手。 就不讨论这位研磨师的工作速度如何了。反正就算他再快,他也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 那么,除了这些需要高手匠人手工操作的工艺,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制约速度的例子呢?当然有。比如在食品工业中,很多工艺都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保障品质。以啤酒为例,现代啤酒工业早已拜托了小酒坊的束缚,可以几乎无限量的供应啤酒。当我们在夏天开怀痛饮时,从来也没有发生过“啤酒卖完了”这种事。——可如果,我们喝腻了三五块钱的廉价啤酒,想喝点儿高品质的啤酒呢?可就未必在任何超市、饭店都能买到了。 高品质的啤酒需要更好的原料,更繁复严苛的工艺流程,更精益求精的匠心,当然也需要更长的酿造时间。当一瓶青岛啤酒经典 1903 摆在你面前时,你要知道它是经过了怎样的精心慢酿。 首先,青岛啤酒经典 1903 选用的是全世界最优质的大麦。就像酿造红酒的优质葡萄往往有特定的产地,大麦也同样如此。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地理气候决定了它们是最佳酿造大麦产地。青岛啤酒经典 1903 选用的就是来自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二棱大麦。 其次,青岛啤酒经典 1903 的精益求精体现在每一个酿造流程上。比如,在煮啤酒花这个关键环节,青啤会在添加前 5 分钟才将啤酒花从恒温库中取出。如此严格精细的流程控制,最大程度保留了啤酒花的风味。 当然,坚持不计成本的传统酿造方法,才是青岛啤酒经典 1903 高品质的核心。它采用的是源自 1903 年的“两段法低温长时间慢熟工艺”,长时间低温精酿。与一般的酿造方法相比,这种传统工艺十分耗时,成本高昂,产量也大受影响。——这就是为什么青岛啤酒经典 1903 卖得更贵,还未必哪儿都能买到。 这样做,值得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打开一瓶青岛啤酒经典 1903,倒上满杯。值得不值得,味蕾会给你答案。 “慢”真的是敌人吗?它真的已经被打败了吗?从高档腕表到航天火箭,从时速 300 公里的高铁到坚持百年工艺的啤酒,都在提醒我们,或许可以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打开一瓶经典 1903,品味时间带来的独特麦香,你会感到:慢是有价值的,等待是值得的。就像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的那样: “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