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学会这个技能,你也能去大草原寻找彼岸花(误)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1-2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如何系统学习植物鉴定?

    [​IMG] 知乎用户,结茧中

    既然问题是「系统」学习「植物鉴定」,要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系统」,即不走弯路,不走野狐禅,或者说是通过「技术性」的方式来执行;一个是「植物鉴定」,即不只是认种,而是能达到鉴定的程度。

    ※到达「鉴定」的水平,真的有必要吗?

    一般的博物学爱好者,既没有鉴定所需的条件,也不需要达到鉴定的水平,能够认种就足够了。对于一些非常容易混淆的种类,与其纠结于鉴定是否精确到种,不如将更多时间花在熟悉类群特征上。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强行认种浪费时间和精力,很不明智。

    可靠的鉴定需要有采集的实物标本作为凭证,对于一般人而言,既没有必要,也不推荐去采集标本。采集本身是有技巧的,并且单独的居群不进行采集也是很基本的职业道德,爱好者不一定能够做到这些。

    最推荐的方式还是通过拍照进行记录。经过一定训练,能够清晰拍出可能的辨识要点,基本上也就够用了。有时也会有一些图像无法描述的特征,譬如气味,文字的描述是可以的,但最主要的信息还是集中于图形。

    ※怎样入门会比较「系统」?

    既然不是靠巨量的认知去积累,而是有章可循地学习,最好还是先理解一下,植物鉴定到底是在做什么事情。

    植物鉴定就是通过对植物进行规范的精确描述,根据某些重要的保守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同时确认其与近缘类群区别的过程。

    这个过程当中,比较重要的地方有 3 处:

    • 规范、精确的描述系统;

    • 分类,即找到所属类群,「求同」;

    • 定种,即找到特有性状,「存异」。

    这些要点,说起来跟学名系统有些类似:其一是有一套自己的范式,其二是双名法的属名显示其归属,其三是双名法的种加词显示其特质。

    剩下的是如何实践。

    之所以高票的两个回答提到了陆时万、徐祥生、沈敏健版本的《植物学》这本教材,很大的原因是,这本书比较有条理地介绍了植物外观的描述系统。个人认为,对于(被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清晰介绍,是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

    简单提一个例子:对于叶的形态,叶缘如何描述,叶尖如何描述,叶基如何描述,单叶与复叶如何区分,叶的变态类型,这本书基本上做到了精确而完整的概括。这个部分吃透了,对于如何规范而精确地描述叶形,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国外的本科教材我没有读过;但国外绝不是没有好的教材和工具书,只是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回答的最后会推荐几本国外的教材 / 工具书 / 专著)

    恰恰相反,国内植物学的教材,水平基本上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与国际上分类学前沿的差距是越来越大的。前面提到的《植物学》是 1992 年出的版本,不断加印,一方面是质量过硬,一方面也是 20 多年来,国内一直少有能与其比肩,甚至有所超越的教材。

    另外,中文描述比英文 / 拉丁文描述,对于国内的朋友,显然更加友好。

    第一步实际上是学会植物学的语言;接下来就是用这一语言,练习阅读和说话了。

    推荐这样的做法:

    找到身边常见的植物(最好是野生的,栽培的变异往往极大,不适合练习),问清楚这个物种的中文名和学名,自己对这种植物的外观进行描述。

    譬如怎样判断一年生 / 多年生,怎样判断草本 / 藤本 / 灌木 / 乔木,叶形到底是卵形还是长圆形还是三角形,或者是复杂一些的三角状长卵形……之后通过植物志的描述,核对自己的描述与植物志描述的差别,用以提高描述的精确程度。

    这样的做法,使得最开始简单的「认种」过程,不单是对植物形态和名称有所对应,也有助于接下来的系统学习。

    ※一开始怎样问清楚到底是哪个物种?

    可以拍照之后在线提问(微博@博物君,知乎也有一群水平不错的爱好者),可以加入植物爱好的 Q 群或者微信群,也可以通过当地的不错的图鉴,进行最开始的物种积累。

    通过图像反推物种是黑科技。这才能体现本人的价值(笑)。

    之后可以通过在线的图像库进行大致确认。

    推荐 CFH- 植物、动物、微生物名称查询

    以及 PPBC 中国植物图像库——最大的植物分类图片库

    这两个图像库。

    一定一定不要相信百度百科的图片。它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但也经常出现离谱的错误。

    一定一定不要试图用百度识图或者 Google 图片搜索,图像识别技术在认种上还做不到精确匹配。国外做得最好的 APP,leafsnap,也只能对某个地区的植物进行鉴别,用处有限。

    不推荐一开始就靠植物志来查询,图少字多,比较枯燥;但有一本地方植物志也是好的,用法如上文,「核对自己的描述与植物志描述的差别,用以提高描述的精确程度。」

    如果没有好的地方植物志,中国植物志电子版也是可以的。

    传送门:FRPS《中国植物志》全文电子版网站

    ※怎样了解植物的类群?如何学会分科?

    这完全可以另开一答,或是写成专栏。内容太多太泛,以后有时间再更新。

    以下是吐槽,不算是方法介绍。

    国内在分类系统这一块,除开几个视野开阔一些的单位,其他的高等学校跟国际前沿的差距,至少在 20 到 30 年。

    不提别的,本科院校大多还在使用克朗奎斯特的分类系统,甚至有 2015 年出版印刷的新教材,还在使用更老旧的恩格勒系统。

    不是说这些老的分类系统完全无用,一方面是在植物志编写和标本馆保存上仍有惯性,不便大规模替换,另一方面有些思路方便人为进行区分;但仍然以此为主并且不对前沿的 APG 分类法进行系统介绍,实在是让人遗憾。APG 分类法最初的第一版是 1999 年发布,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三版,据说第四版也快要发布;即使吃透这个系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脱节 10 年以上,总还是让人遗憾的。

    ※怎样区分近缘物种?

    实际上这是很多分类学家需要完成的工作。大多数爱好者能够分辨到属,并且能认出有特征、好区分的物种,完全足够了。

    对于不同的类群,需要注意的特征也不大一样。譬如老鹳草属 Geranium,没记错的话,属下的区分经常要看叶形和地下茎;龙胆属 Gentiana 怎样确认属下的单位要综合看生态型,不太容易入门;这些进阶技巧,一方面靠个人积累,更多是请教专家。

    有时间再更新分类的部分,其他先说到这里。


    其实书单是以前零散在别的回答里提过的。

    植物学是真的没找到太好的新教材,陆时万那一版的《植物学》还不错,下册的分类部分按照克朗奎斯特系统讲解,比较方便初学者学习。

    《植物系统学》第三版

    [​IMG]

    《叶结构手册》

    [​IMG]

    (叶形态的细致结构)

    《植物结构、功能和适应》

    [​IMG]

    (旧书,不大好找;有时间会把手头的做成电子书资源)

    《Pollination and Floral Ecology》

    [​IMG]

    (其中对花结构介绍的章节很详实)

    《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从苔藓一直到被子植物,条理清晰,图片丰富,可惜好像绝版了)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