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那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对他?」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3-1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我该如何对待 TA?

    [​IMG] 王雪岩,说心理,要用听得懂的话

    邮箱中,我常常会收到一些陌生人的信息,他们会跟我讲他们身边一些人的基本情况,然后附上一句:“那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对他?”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该怎么对他,这是真的,在我没有感受到那个人的情况下,我不知道。

    即便是对于常年浸泡在心理咨询临床中的人,也不可能仅仅凭借一段话的介绍就知道你所说的那个人怎么了?那个人内心中在经历什么?那个人的人格发展、社会功能、自恋水平、内部关系模式等等到底是什么样的?不知道就无从谈起如何应对。那对于只是了解一些心理学理论,而从没有深刻感受到过人与人之间,那些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交互影响的普通人,甚至心理学理论都没接触过的人,我怎么可能有能力凭几个建议就让你学会在人际间的游刃有余呢?当然,如果真有什么绝招让我们获得这个游刃有余,那将是非常节约情绪资源的事情,但可惜,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个绝招还没有出现。

    我还记得在学习的早年间,曾有一次,我们几个人与李小龙老师聊天,说到未来的学习之路怎么走才更顺,当时他告诫我们几个,要学“细”,而不是继续大的框架性的课程。当时我中德班才刚毕业,个人督导仅仅是开始,还不明白这个“细”字到底是什么。后来的学习中,我才慢慢明白了,细,对于理解人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是如此复杂,又是如此各不相同,没有哪个框架可以把一个人或是一类人全部搞定,我们要去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就需要有能力透过各种细微的差别了解他与别人的不同,正因为有这些不同,就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应对方式。每个人身上,其实是各种各样模版的组合,这些巨量的模版排列组合下来,造就了每个人的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太可能找到相同的应对模式的,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个相互激发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时时产生着新的关系元素。

    所以,“我” 不可能简单地教会你如何与“他”交往,因为“我”与“他”的关系是基于我们的互动所产生的关系模式,但是因为“我”与“你”是不同的,所以,“你”与“他”的互动中产生的内容也一定是与“我”与“他”不同的,所以我的方式你未必能照搬过去。嗯,好绕,其实说白了,如何去处理人际互动,是需要基于对人性和情感的感受,然后去创造而不是照搬的,当然,模仿也是可以的。我们常说心理咨询师其实是艺术家,在与每一个来谈者的互动中都在创造出一些不同的互动方式,是的,那的确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当然,是一个有时会感觉艰难的创造过程。

    当然,这个创造过程并不是无章可循,对于单一的表达方式,是可以找到很好用的应对方式的,比如对于精神变态(反社会人格)的人,减少共情性语言,避免被他感受为软弱不可信,保持开放但不妥协的态度,会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对于自恋性抑郁的人,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并有能力帮助他们面对现实等等。但是,人从来不会按照某个模版生长和发展,所以,当我们真正与一个人打交道时,这个过程就会变得复杂得多。不过,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同样有一些通用的原则可选的,这些原则虽不能让我们在与对方的关系里游刃有余,但至少是可以推动关系朝向健康和安全的。

    共情永远是关系的底色。共情,简单点说就是感同身受。当一个学走路的孩子摔了一跤,妈妈抱起他说“宝宝疼不疼?”这就是共情,因为妈妈感受到摔了会痛,所以会问宝宝疼不疼;如果妈妈说“男子汉,不哭”呢?孩子有可能感受到的是情感剥夺,于是可能会在痛上加上恐惧和失望,于是哭得更加厉害,或者因为恐惧被妈妈不喜欢而不再哭。但不管怎样的表达,对这个孩子来说,都可能埋下了一颗伤害的种子:拒绝情感或是不敢真实表达情感。情感的缺损,是一个人各方面能力无法正常发挥的重要来源(潜能受限)。

    所以,共情在人际间是非常重要的,那意味着可以被另外一个人理解并接纳,这实在是非常美好的体验。但同时,共情并不等同于给温暖、给满足,有时候,那同样意味着剥夺。比如,一个从小被父母很好照顾的孩子,所有的困难父母几乎都努力帮助他解决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遇上什么挫折。那他长大后,有可能遇上什么呢?以为这个世界只有风和日丽,没有疾风骤雨。这虽是一个美好的感受,但是这是远远脱离真实的,所以,这个孩子在真实的社会中难免会碰壁,而此时再重新学习与适应这个世界的真实,比小时候就痛苦得多了。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共情,是努力去理解对方,但并不是因为害怕使对方不舒服,而回避真实的情感,温暖是重要的,但是其他的情感,生气、失望、内疚、恨、愤怒等等,同样是重要的,我们要共情对方,也要共情自己,既努力理解对方的情感世界,也接纳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以自己真实的情感投入与对方的关系中,而不是只以舒服的情感投入与对方的关系中。真实,永远是比舒服重要得多的事。

    接纳、理解、信任、尊重的态度是基础。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常常会感觉对方不可理解,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奇怪的想法,有时我们试图去改变他,去教会他们我们自己感觉正确的事情。可是当我们试图去做这些努力时,对方可能已经感觉到了被伤害。因为那会让他们感觉没有被听到,没有被理解,没有被接纳。

    在我的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我说什么,来谈者都会认为我在否定他,在说他不好,如果我什么都不说,又会被认为忽略他、冷落他或是没有能力保护他。究其原因,往往是在他的成长中,缺少一双倾听的耳朵,所以他自己的想法很难获得被承认,他所有不同的想法都被判定为“错”,所以,当他长大后,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当他真正被倾听时,他依然担心自己处于时时被审视,处处被评判的境况下,他无法相信此时有人是真的想听到他的,对于“被倾听”这种对他来说很陌生的体验,他的内心会被唤醒强烈的焦虑,为了处理这些焦虑,他可能会选择质疑或是挑战咨询师。而此时对于咨询师来讲,就不仅需要听到他说的话,而且还要听到他的焦虑,听到他挑战背后的担忧和恐惧。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听,是比说重要得多得多的一种过程。不仅需要听到话语,更需要听到情感,听到需求,听到内心对关系感受。

    我们在生活中,能去听到对方的前提,是需要能够尊重对方的想法、行为,接纳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与我们的各种不同。只有当我们真正的去尊重他时,才能赢得他的信任,才能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彼此倾听和理解。

    温暖而坚定的支持。这是一件大家都容易理解,但是不容易做到事。提供温暖的话,温暖到几度才合适?那是需要因人而异的,比如对于一个从小在忽略和冷漠中长大的人,如果一下子得到太多的热情,那是会吓坏他的,因为他从来不知道这么高的的温度应该怎么适应,他可能会害怕被烫伤,如果他内心有一座冰山的话,也许温暖他的温度可能是 1 度、2 度的水,只要可以让他慢慢融化就可以了,当然,他也可能对这个温度并不满意,他可能会抱怨别人得到的温度为什么是 60 度、70 度?但是,如果真的给他这个温度的时候,他可能会先快快的逃跑掉了。所以,给别人温暖,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真的爱他,就需要承受他的种种抱怨,而你自己可以坚定的温暖他,并不因他的抱怨而愤怒,也不因为了缓解自己的压力而照着他的话去改变自己坚定的态度,他就可能在你的坚持中慢慢融化心中的冰。如果你能持续给一个心有冰山的人持续 2 度的支持,早晚有一天,那冰山可以化做水,但是如果你不得不给了他 60 度的 ijya,他迅速融化的冰水可能会马上浇灭那些温度,并因为害怕而拒绝再度接触 60 度。

    温暖的支持,需要有内心的强大作为支点,比如当一个妈妈非常焦虑未来生活的艰难时,她可能就会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要求孩子放弃生活中的诸多乐趣等等。所以,当孩子去读小说,去交朋友时,妈妈就无法发自内心的,去支持孩子发展这些对未来可能有重要的意义的能力。妈妈能够温暖支持孩子的前提是,妈妈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不怕未来生活的压力、有足够的信任感,信任孩子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有足够清晰的心理边界,可以区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有足够的自尊,有足够的定力去面对失败等的可能。

    所以,当我们很想去帮助别人时,先要发展的,其实是自己,需要自己有足够帮助他人的能力,才能是真的帮助对方,而不是在看起来是帮助的表像下,其实是限制和伤害。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养育,是过好自己的生活。


    发自知乎专栏「心理与生活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