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古代朝代大多只持续两百年,没想到气候也得背锅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3-1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中国朝代为什么大多持续两百多年,不会超过三百年?

    [​IMG] sharnodo,美(chi)食(huo)家

    上面有答案提到的气候与朝代关系是目前学界的一种比较新颖的思路,可惜没有展开。我研究生阶段某门课的老师恰好是研究气候与朝代变迁领域的专家,于是我专门发邮件找他要了点资料,特别是图表什么的,方便诸位理解。

    首先是本文论点:气候的改变影响着中国朝代的更替。回到问题上来,中国朝代一般不超过两三百年是因为我国古代气候的冷暖期更替差不多也是每两三百年一个循环的,所以可以说气候更替(Climate cycle )可以解释 朝代更替(Dynasty cycle)。

    要搞清楚朝代更替的原因,首先要明白是什么导致了旧朝代的倒台和新政权的建立。除了三家分晋以及黄袍加身这种稍显文明的改朝换代方式,大部分都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的,所以战争的频率和规模可以导致朝代更替。战争与和平轮流坐庄,新政权推翻腐朽的旧政权;新政权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文化,新政权变得超级牛逼到达顶峰;新政权慢慢走下坡路,腐败社会矛盾等问题越来越多;新政权变得超级腐朽,各种矛盾达到顶峰;最终新政权变成了当初它所推翻的旧政权,新新政权又将其推翻……again and again……

    所以气候在这中间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个人认为说其是决定性作用有些夸张,但是必然是一个推波助澜的强力因素。让我们从数据中看看气候与朝代变迁的惊人吻合吧。

    [​IMG]

    [​IMG]

    a 是当年与平均气温的偏差值,b/c 是当年战争频率,d 是人口数量。

    从图中可以发现,每当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气温降低时,战争的频率会激增,而朝代的更替基本都发生在战争频率最高峰之后。如果我们将上图气温低点、战争高峰、人口的突降以及朝代的临界点进行纵向比较(下图标灰的部分),也许你会更加直观的感受气候的力量.....

    [​IMG]

    从公元 850 到 1911 年,冷期长 549 年,暖期长 512 年,大致可以划分出 16 个气候期。公元 850 年起所有 7 次国家大动乱都发生在冷期(上图灰色部分),只要元朝灭亡和西夏建立是在暖期(需要注意的是元亡是元末农民起义的结果,仅仅发生在冷期结束后的第八年,公元 1368 年)。8 个冷期有 7 个导致了朝代更替和动乱,86% 的动乱和 59% 的朝代更替发生在气象曲线的低谷。如果按照另一种古气候曲线,则 100% 动乱和 54% 的朝代更替发生在冷期谷底。

    [​IMG]

    [​IMG]

    图中可以看出战争水旱饥荒叛乱等在冷期发生的频率远大于暖期

    冷暖期变化和战争频率变化的高度吻合已经不能单单用巧合来解释了。气候带来的物候变化导致了农产品产量的变化。冷期气温降低使得热量输入缩减,导致了粮食的大面积减产,而对于一个农耕国家来说,没有什么比粮食不足带来的饥荒更加令统治者恐慌的了。按照西方的某种观点,战争是一种在人口增长和资源短缺条件下的生态适应选择。所以自下而上的反叛战争最容易的冷期爆发,通常是气候变冷引起了粮食减产,然后是饥荒,然后是腐败的王朝没有办法应对危机,再加上赋税等因素,农民为了生存迫不得已起来造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相对于精耕细作且商业萌芽的中原,北方游牧民族更加靠天吃饭,气温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其被迫靠劫掠南方维持民族延续,所以每次气候转冷南北的战争就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总结:

    虽然每次动乱的发生和朝代的更替都可以从政治斗争、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腐败残暴等因素上找到直接的诱因,但是冷期粮食减产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力(Human capacity)下降无疑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推波助澜的促成了战争、动乱和改朝换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则使得这种规律在我国显得更加的明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对于朝代更替的影响在不断降低,这主要是收到生存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粮食这些生活必要条件受温度影响越来越小了(有温室、有抗冻的品种)。另外人民的生活受气温骤降的影响也不如从前了。比如要是放在古代,东北冬天冷成这样子的话,恐怕北方群众早就抄起家伙南下了。恩好在我们有了暖气。

    PS:本文观点大部分非本人独立所想,感谢 Harry Lee 提供帮助,祝老师移民南太平洋的梦想早日实现。

    小常识:

    古代的气候是怎么确定的?

    本文所用的古中国气候数据(冷暖期确定的依据)主要来自 Briffa 等人选择的 7 种最典型指标中被香港大学 Harry Lee 采用的其中 5 种反映北半球陆地气候变化的曲线:树木年轮、湖泊钻孔、冰芯、珊瑚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记录。并参照北半球陆地平均气温观察值用线性回归法对数据进行了校正,最后通过 50 年的过滤平滑给出最终结果。

    提到古代气候就不得不提到竺可桢先生大名了。可惜当时科技水平不够,无法调查冰芯等数据,所以竺老爷子的研究主要基于史料中的物候现象。举个栗子,比如甲骨文里说商王猎到了一头象,说明商周时期中原要比现在温暖许多;再比如六世纪中期北朝贾思勰所写的一本农业百科式的著作《齐民要术》,很注意物候情况。书中提到,河南山东一带石榴树从十月中开始就要用蒲藁裹起来,否则会冻死,可是今天在这些地方石榴可以在室外安全生长,无需裹扎。说明当时的温度比较寒冷。我就不当搬运工了,有兴趣可以戳这里看看 竺可桢与古气候研究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纵横经济史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