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宋朝盐酒茶专营等等手段,是不是让经济更好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3-1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IMG] 知乎用户,在野武将

    这里可以展开的地方很多。这里只讨论一个方面:宋代的专营某种意义上是和政府与商人间的一种合作,并不全然是零和游戏;当然,更不能粗暴地归纳为阻碍或促进了商品经济。对于一个农业社会的总体经济而言,这些局部政策的作用力就更小了。

    下文以茶法为例,着重讨论宋廷与商人之间的互动。当然,宋代茶法本身变动很大,只只能选取其中的一个断面——大概是北宋中的情况。

    由于宋夏战争,宋廷需要在边境驻扎军队,这就需要把粮食运到边境上。政府直接征集百姓来运输粮草的话,成本很高——为什么呢?因为政府做一件事情,最后都落实到胥吏的手上,对于百姓来说他们毕竟是“官”,权力在手,作奸犯科的空间很大。结果折腾了半天,粮食只运了一点点,老百姓的牛死了几头,甚至出了人命,对于政府来说完全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对于政府来说,更加有利的做法是承包给商人——也就好比今天的运输队,他们有自己的人手、牲畜。因为是专业的,不仅效率更高,也就避免了扰民的问题。

    这些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去,政府就要支付给他们报酬。报酬可以以货币方式直接支付。但是对于宋廷来说,这样成本也太高——为什么呢?无论货币还是实物,毕竟来自于税收,政府为了获取这些税收又要派人去收税,又会给一些税吏额外的作奸犯科的机会——大家就会说悍吏来吾乡了。于是政府开动脑筋,就采取了以下办法:以茶叶的专卖权作为报酬,来支付商人的运输工作。由于茶叶只能由政府来卖,卖茶的利润很高,政府把获得这些利润的机会作为报酬支付给商人。这样政府省去了中间运作的成本,商人获得了进入垄断行业的机会——省去了茶叶贸易的风险。

    直到这里,确实是双赢的。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茶叶专卖,本来就是政府与商人合作中的一个环节。

    某种意义上,宋代政府能委任给商人的时候尽量就委任商人。按理说,政府可以把茶叶集中到京城来,商人运送完粮食以后就到开封领茶叶,然后出去卖。但对于政府来说,把茶叶运到开封也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情。要下派各级官吏,征发农民甚至牲畜来搞搬运,到了基层以后强势的家族估计又太派给弱势的人家,本来穷困的人家摊上了这苦差事,路上再死了牲畜出了差池,之后或者逃亡,甚至家破人亡了……对政府来说,来年的税收就要受损失。所以征发老百姓的事情,政府能不自己做就不自己做。老子书说无为,儒家书说爱惜民力,不伤农时,其实都是深刻意识到了其中的危害。

    言归正传,宋廷为了避免自己来搞运输,就采取了另一套办法:在开封发给商人凭证,让他们自己去东南产茶地领茶叶。这样对于商人来说就更加有利了。这个过程其实也促进了长距离的贸易。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从西北边疆到东南茶场,几千里的空间范围,活跃着大量的商人,运送着数以万斤计的货物,这是怎样的规模,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然而,商人一旦垄断了茶叶与军粮的运输,就会产生问题。

    这个过程大致说是这样的:战事越紧,边境需要的粮食就越多,政府就必须抬高运送粮食的报酬,鼓励商人多送粮食去边境。同时,由于商人是自己去产茶地领茶的,他们又熟悉茶叶的好坏,往往又可以压低茶叶的售价。于是,粮食越来越贵,茶叶越来越贱,政府让出了大量茶叶的交易权,边境只获得了很少的粮食。这样,政府只能卖更多的茶叶贸易许可证……由于许可证卖得太多了,产茶地一年都产不出这么多茶叶,于是拿到了专卖权的商人没有茶可以领,他们只能在那里等新茶收获。恰恰因为商人滞留在东南茶场,边境就更加没有人运粮草了。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于是政府就不得不改革茶法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过程中国家是相对被动的,而专卖体制下的商人是相当活跃的——他们始终可以以运送尽可能少的粮食,获得尽可能好的茶叶。非常遗憾的是,关于这样的商人及其家族,我们掌握的史料太少了。

    某种意义上,有宋一代,对于税收的运用是比较节制的。茶酒等的专营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减少国家税收对于基层的过度介入,通过与商人合作,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军费开支的不断上涨,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政府就必须实行政改,寻找新的平衡点。王安石变法其实是一种极端化的体现,政府原则上放弃与商人间的合作,全面介入贸易领域,谋求收入最大化的可能。同时,南宋的茶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极端体现,即商人彻底放弃与征服之间的合作,以武装走私谋求利润空间。但总体上,在更多的时候政府与商人之间可以找到平衡点,以联合的方式各自谋求利益——当然,随着军事压力的不断增加,这种平衡在晚宋也许变得非常艰难。

    北宋盐、茶、酒的专卖,研究积累非常深厚,题主可以稍稍检索一下。上文中主要引用了汪圣铎的《两宋财政史》,尤其是其中榷茶收入的部分。另外,关于边疆运粮,有一本很好的书: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豆瓣)

    当然,题主的问题还有许多其他的面向,就不展开了。我补充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读宋代税收、财政的史料,追索文人对当时政策的批评,就会加深宋代积贫积弱的印象;另一些时候,读另一些经济、生活的书写,感受文人对早先生活的回忆,出于某种情愫,我们又会把宋代想象得异常繁荣。结论虽然截然不同,动因却是相仿,都是一种民族自豪的观念,或者因为宋朝不能满足之,而将之视为贫弱的歧途;或者,因为宋朝可以佐证之,而将之视为繁荣的典范。一言以蔽之,都是先入为主的印象。通过这个回答,我也想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抛开这些民族自豪的观念之后,我们会如何看待这样的一个政府,和他所在的经济社会?我固然不能免于一切的成见,但我至少看到了一个理性克制的政府,尽管她陷入了重重危机之中。我想,对于面临经济问题的政府而言,或可以有一种借鉴的意义。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纵横经济史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