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农妇 200 元一幅作品 PK 周春芽五百多万大作,引激烈争论 问题描述: 一位是地地道道的青岛平度农民,一位是在世最贵艺术家 刘广隶 平日里,这样的题目都不会点开,很久以前叶永青的鸟,前一阵的黑板画和 CY TOWMBLY,还有这次的周春芽和农妇。 不讲大道理,不讲布尔迪厄,不讲艺术社会学,不讲文化资源和权力的分配。 一个正常且流行的小现象:老百姓们喜欢看不同文化阶层的冲突和碰撞,最好还是抨击在上面的那个。咱们都爱看小草根斗翻了大地主,周扒皮是个地主,所以他就是个坏蛋。站在高地方的人,肯定不是什么好人。甚至前一阵民科和引力波那事儿,单凭一条朋友圈和微博还让很多人为那位“民间科学家”鼓掌。大伙儿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真就是那样的?这种情况难道不是在网络文化中一直存在吗? 想想我都害怕。网友会因为单纯的刻板印象和一面说词就倒戈相向,大众面对不了解的东西就干脆持抨击状态。他阻止了民间科学家发表意见,他是傻逼。他画的东西看上去我也能搞,他还自称艺术家,作品很贵,他是傻逼。难道不可怕?我可是怕到都不敢说自己是搞艺术的。 看这篇文章吧。 1. 文章里选用的图片都是精心挑选的,这是肯定,作者要营造对比的气氛,就尽量把两人的画和作画环境进行对比。你看,艺术家这么大的工作室,农妇就只能有简陋的设备,多不公平。而实际上二者的作画过程,所用材料,怎样参考,甚至连基本的画作大小和年份都没有,你认为能单纯地就这么比较?可能之后会有别的报道或纰漏,也许会有更多更客观的图片,也许会让视觉对比更强烈。 2. 标题,当代艺术被打脸?周春芽是个画家,虽然是个当代画家,但他的作品跟咱们平常说的“当代艺术”没太多关系,您让其余百分之 80 不画画的当代艺术家都直接跳楼咯?你放一个类似风格的画作图片,当代艺术就被打脸了?还又被打脸,请问前几次您都是怎么下的手?手型如何,方位如何?我真想跟作者对峙,谁答不出来就被扇耳光。你可以夸赞一个田野农妇摆弄油彩,我也很欣赏,但请不要拉“当代艺术”这么大的概念做垫背。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根本无法加深大家对艺术的理解,但您的主观只会让加深大众和当代艺术之间的隔阂——如果这是您的目的,我只能感到悲哀。 3. 看这两句话: 农民王珍风说: 把艺术当生活真好, 像种田一样对待艺术。 名家周春芽 则认为艺术高高在上, 要把生活当艺术。 既然你认为艺术是大家的,那你还给两个作者打上身份标签这不是被等着打脸么亲。 王珍风的成功, 证明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实现艺术作为。 周春芽的成功, 则让人误以为艺术是阳春白雪, 要成功比中彩票、登天还难。 就是最后这一句话,让我有点儿按捺不住了。成功艺术家就一定要被塑造成周扒皮的形象?撇开各种阴谋论,周是正经科班出身,目前中国差不多级别的艺术家数出来也就那么十几二十个,且不论作品,他本身的成绩,确实很难做到。然后我想知道,对于王珍风您是怎么定义她成功了?她还能证明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按照该作者的理论,农妇画的画跟大艺术家类似,所以当代艺术被打脸,那这个年代人人都会读书写字,所以中国现代文学都是垃圾咯?单凭这几句带有引导性的语句,就可以断定这位作者也许懂美术,但肯定不懂艺术。 还没说到这位农妇的画,讲实话,个人觉得画得不错,狗的两张尤其不错,笔法稚嫩,造型稚拙,颜色质朴,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是,全中国画花画狗的业余画家没有几万也有几千,作者专门拿一个农妇来形成对比,用心可想而知。这个世界上能画成这样的业余爱好者岂不是得排着队扇当代艺术的耳光,围地球绕一圈。但凡懂行的人,就算从作者放的几张图也能看出来周的功底比王珍风强。 这篇文章最大的卖点就是选了一个看上去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以及一个生活水平低下的农妇,事实上这两个人毫无代表性,一个代表不了当代艺术家的普遍状况,另一个不能代表业余绘画爱好者的普遍状况。 文章另外一个试图塑造的观点是,你看,一个才学画画没多久的农妇居然画得跟从小科班学习的大画家差不多哦,这种手段在网络营销和塑造话题这么严重的今天大家看不出毛病来?那您是不是觉得王珍风就自然比那些画抽象的大画家厉害多了呢?得了,你看塞尚连人都能画歪,所以这个农妇比现代艺术之父还要厉害呢!这么一对比,有没有觉得荒谬?任何画面表征只是个形式,周只是做了个选择。那几张人像还不暴露问题?拉出来画画素描就都清楚了,不过还有这个必要? 最后,我支持各位绘画爱好者不要放弃这个爱好,绘画是件很美好的事情,但是画得好不好,它只是个美术技能,跟艺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如果您无法不假思索举出五个不从事绘画的当代艺术家,那么请不要坦荡荡且厚颜无耻地说自己懂艺术。而是在不断绘画地过程中,结合艺术史辩证地去看待所有类型艺术的出现和消失,当然,您到了这一步,观念一定已经大有变化。还有啊,艺术虽然不能说是阳春白雪,但是成功之难,非农妇弄彩可以比拟,我支持大家都多多去了解和尝试艺术创作,但是成为艺术家这件事,还是让少部分人去做吧。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