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y,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英国待了 5 年的留学狗滚进来泪答。 上次回英国的时候,Paddington 刚上映,朋友们都推荐我去看,都说特别温情。那会儿忙着毕业典礼忙着跟朋友胡闹忙着告别青春,琢磨着电影什么时候不能看。回国后,经历了一系列无奈后的某一天晚上,一个人窝着看完了这部电影。细细想来,其实不管当初出国还是决定回国都是比较被动的选择,有想过再也不要回去,也有过一刻也呆不下去的想法。最终,还是跟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一样选择回国。 当初第一次到英国的时候也跟 Paddington 一样,带着兴奋带着憧憬,然后被浇了一头冷水。 (此处有雨 T.T) 每次出门都是大包小包…… 吃的是这个…… 上课是这样(稀奇古怪的口音) Group Work 是这样(被指导) 跟老外在一起的娱乐除了喝酒就是聊天,结果是这样(笑点不同) 每年都要送几个朋友回国 然后就越来越懒得交朋友 一个人都不敢半夜泡图书馆,怕一不小心回家的路上就遭遇 有想过在英国找工作啊,然后就是这样 哎,于是我天天盼着回国,可以吃好吃的 回国娱乐活动多丰富 还可以码长城! 我只记得最后 Paddington 有一个 happy ending,具体内容我忘记了,不过也不重要了。 电影结束了,生活却是另一个起点。可能还有点怀念英国的温情,但又很快意识到真实的生活源自当下,看到楼上很多人吐槽国内脏乱差,学国际政治的人特别想说一句: 其实英国也经历过这个阶段,或者说任何文明的发展都经历过蛮横拓荒的时代,但日不落的真正崛起正是从无序与混乱中开始的,夹杂着种种问题,环境、人口、腐败,如当下的中国一样。 所以你是在这个时代里选择大浪淘沙和祖国妈妈一同崛起?还是安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并陪伴其衰退? 我反正已经用脚投票了,么么哒~ -- 谢谢大家的关注,最近比较忙,没有办法一一回应大家的消息。 也谢谢大家喜欢我的画风,只是觉得这样直观一些就随手涂鸦了几笔。 好多私信我的刀友,多谢抬爱,很抱歉,最近搬砖,暂时没时间操作。 一直以来对知乎的态度是比较保留的。 很开心不经意的一个回答能够被大多数人喜欢。 有的人眼里看到的是漫天沙砾,有的人眼里看到的是星辰大海。 大家格局不同,见仁见智咯~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Maxwell Sun,逗逼建筑师 / 全能加班狗 / 策展人 说说自己的故事。 在我出国那会,社会的主流舆论还是成绩差高考考不上才出国。 我心想说,等着我学成,拿到大 offer,拿到 PR(永久性居民,Permanent Resident),住上大别野,每天蓝天沙滩睡洋妞,走上人生巅峰,让你们羡慕去。 然后一切都和预想的那样,去了一所差不多世界 Top30 的学校,5 年读完本硕,22 岁毕业。 毕业那年遇到经济大萧条,在许多同学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已经几份 offer 在手。 起薪虽然一般,但是在我这个所学的夕阳产业里已经是高薪。 生活上买了辆车,住上了……别人家的(母亲的土豪闺蜜)……大别墅。 生活工作都没啥压力,PR 也快了,一切都向我当年想象的那样发展。 但是几件事改变了我的想法: 1. 我公司楼下有个工地在施工,因为路不宽,路边上有个工人手里举着一个牌子,一面写着 Slow,一面写着 Stop,来提醒过往的车辆注意安全。非常简单的工作,但是他的工资是我的 3 倍。 几天后,出门正好遇到了 3 年前的二房东,他出国前是中科院的研究员,后来出国后又读了个类似 MBA 的课程,我一直以为他是出国学点什么为了将来更好的发展,直到我那天看到他时他穿了一件满身油漆点的工地服。他冲我嘿嘿一笑说他已经放弃科学的道路了,当年读商也只是为了绿卡,现在在外面和人一起给人做装修装油烟机啥的活,因为赚的多。这两年已经把当年住的那个房买了,还换了辆好车。 澳洲这个地方人力成本昂贵,越是简单的体力活越赚钱,我见了太多为了赚钱放弃原有职业的。本来一颗有抱负的心和一身才能都淹没在了忙忙碌碌的申请 PR / 绿卡,入籍,赚钱将来把娃也留在这的循环中。每个人都是俗人,我不知道哪天我会不会也在这样的怪圈里。 2. 不管你是看见还是看不见,透明天花板这件事真的存在。虽然每个人都对你友好和你打招呼,说种族歧视的人该死。但是那些高位真的和你没关系,同样的职位,晋升你就不是第一选择,你的薪水就是比人家低。那会有个 office manager,每个人晚来几分钟都没事,轮到我每次必汇报老板。每天要好几次切我的屏幕监视我在不在认真干活。虽然老板和我私下关系不错,但也架不住她总这样小报告。 其实看看这个行业,亚裔的基本都分布在中低层或者应届生,中层再往上真的是凤毛麟角,而到主管 (director) 级别,除了被派回国去建立分布的,剩下的几乎为零。并不平等的筛选标准让你的个人发展通道上始终隔着一层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存在的膜。2011 年底,澳洲经济萧条,许多的设计公司裁员,我亲眼见着好基友公司里上演的故事,华人先裁,没永居的先裁,为保大局,把业绩并不差的华人主管先拿出来开刀。 3. 工作一年后,回顾这一年。我几乎都能说出每天我的生活,周一到周五,每天 9 点上班,画几张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图,6 点下班,回家做饭(澳洲人不爱社交,各回各家是常态)。周五晚上去和朋友唱个 K,周六周日起床坐院子里晒个太阳喝个茶,然后在家喊两三个朋友到家烧两个菜,要么开车去近郊转转。 对于一个有些事业理想的人来说,这种每天都一样的生活会把人逼疯了,无论从生活状态还是从职业发展上,我能看到我的职业曲线的就是一条平稳上升的直线,没有突然爆发的可能。而我想要的是一个每天起床面对的都是一个未知的新一天。而中国这一行市场还不饱和,虽然市场准则不健全。反倒是能给我想要的生活提供了最好的温床。 于是在出国六年后 在一个周末 在那个别人的家的大别墅里 在纠结了一个月之后 在那个 PR 已经不遥远的日子里 买了一周后的机票,回国 覃超,曾经沧海难为水,Facebook工程师 我归国党,之前在美国呆了 5 年,其中读书一年多,上班差不多四年。去年下半年回的国。 出国读书之前我去过美国一次,那次开始对美国有了好感,以至于出国前一度很反感当时的中国大学和社会环境。当年(08 年)在 Google 实习室里,陈欧给我说他要回国创业的梦想时,我心里乐呵:“你傻不傻呀?你连户口都没有。国内有什么好。我才不呆在国内呢,这里物价飞涨工作压力大而且环境脏乱差人的素质也不高,我要出国去最好的大学读书,毕业去最好的公司,然后留在美国不回来了。” 后来后来(也就是去年),人家在 NASDAQ 敲了个钟。 读书后的一两年,我也保持这样的想法,也是这么去执行的。但是到了第四第五年,我的想法和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 1. 首先,踢球的时候,看到很多老一辈华人。他们和我一样,也是第一代移民,技术型人才。现在他们物质生活无忧,儿女也上了好的大学,可以说是生活稳定,但是我在他们眼里能感觉到一丝失落和无奈。我不觉得他们这样有什么错误,只是我可能最清楚自己是冒险性风格。而我最害怕的是,通过他们,我仿佛看到了我今后 10 年 20 年 30 年也就这样了。这是很恐怖的一种感觉,就仿佛这辈子已经被锁定在了的铺好的道路上,终点是死亡。我的性格向来是比较 aggressive(有闯劲),个人测试出来是风险喜好型。加上之前运气好,工作还不错,稍微有点本钱想回国闯闯。再加上我从来没有在国内工作和奋斗过,总归有点觉得缺失(毕竟祖国嘛)。 2. 中国的高度发展让在硅谷的华人觉得有很大机遇。具体对我来说,微信的崛起(我自己做 facebook messenger)让我看到了中国企业和技术人员的能力,我想以后中国公司在市值和产品迭代功能点方面会纷纷超过美国公司。回顾过去 20 年,从西方科技列强,在中国霸占市场,中国人已在外企工作为荣,到现在很多美国公司在中国步履维坚,一些公司甚至撤出在华的办公室,使得我相信今后的 10 年 20 年会是中国科技公司慢慢开始去国际舞台上和他们竞争的时代。这一切都诱惑我,毕竟在自己搞家公司做出牛逼产品,去卖给老外,比为他们打工更加有吸引力。 3. 另外虽然我很不情愿,但是不得不承认美国还是一个白人的地盘。他们在自己的 Facebook news feed 上尽情晒照片秀家庭生活,我感觉自己像异类一样。自己发个照片和新鲜事,下面绝大部分都是老中们的回复。可能我自己圈子还不够多元化吧(虽然我已经是个比较外向的人了。) 就算道理上可以自圆其说,从概率上来看的话,在这边混入主流社会名人堂的华人寥寥无几。而在大陆彼岸,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在美国上市。美国公司 CEO 也越来越想去了解中国和学习在中国很成功的企业。 我觉得这样才是中国人更好地自我实现。在美国工作,特别是 FLAG 这种,和国内的工作比,起点可以说是很高,有 12w+ 的薪水 + 股票;但是如果以 10 年为一个时间段看的话,这个工作上升的范围(range)可就比国内要窄不少。而国内是起点低,但却有着一柱擎天的可能性。 4. 还就是亲戚朋友在国内的,且家里的老人没有动身移民意愿的。美国对于老人的融入是个问题,另外治安方面也不是万能得好。插播一个,今天早上刚刚在自己 Facebook 看到: 一个朋友的 Grandma 在中国城被黑人打到头部,生命垂危。 大概要回来的理由就这么多。当然这边华人还有的是因为其他原因:签证无法续,家里突然出事,国内有家族企业等等。 最后啰嗦一句:回国也不是一帆风顺,这是一个我们又爱又恨的国家: 1. 环境差,有时我怀疑这里是否达到人类生存的起码指标。来了半年我更加确定自己未来的小孩应该给他一个更好的环境,然后让它有选择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 各种证件,流程冗长复杂。办个暂住证,申请个留学归国户口,简直就是噩梦。难度比绿卡还要大,很无奈很艰难。 3. 国内的人大部分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不在乎自己的健康。主要体现在拼酒,吸烟上。事实上,但凡去看美国的中产阶级,烟民的比例相当得低。在公共场合(非专门的吸烟点)极少看到有人吸烟。我 07 年没出去之前,幼稚地以为他们都是用 MSN messenger 的,而且还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五月一日不过国际劳动节六月一日不过国际儿童节的。(后来才慢慢意识到此国际非彼国际) 回想这一年,或许任何人的意愿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就好像回国的利弊一样。而我也将在这个矛盾的过程中继续走下去。即使在国内,我也会每年积极地出去 2-3 次,去看一下硅谷的老朋友和新公司,感受一下硅谷创新的氛围。 -- 生活在国外说周围吸烟的人特别多的朋友,请注意:是不是在大众场合,且室内? 另外正巧在宝岛台湾转机一次,烟的外包装是这样的 另外声明一点,我并不是要小孩和自己两地,生在美国和在中国长大和读书两回事,另外在中国只能对国际学校,也要花费高额学费,不是说白蹭国内的义务教育。 最后很多人喷我说的“我怀疑这里是否达到人类生存的起码指标”,我这里解释一下: 首先我说的是“有时”,有时会这么觉得。再者,具体解释人类生存的起码指标:假设没有人类在,或者有最基础的人类活动在(比如吃吃果实,打打猎之类的),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应该是这样: 而不是犹如很多国内那样 浓浓的雾霾 和 呛人的灰尘。如果由于我们人类自己的活动,破坏了本该就应该很美丽的自然环境的话,我们就是没有保护好人类最基本的生存环境。只是很多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活惯了,以为自然环境天生就是如此。如果你去外面(欧洲,澳洲,日本,新西兰,北美,南美等)走一圈,你就多少会同意国内环境有时没有达到人类最基本的标准这一命题。 --- Do have the faith in what you love: 微信公众号:qc_empire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