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拿拍电影的方法拍电视剧,那是包饺子喂猪」 章漱凡,学电影的 为啥不用拍电影的方式拍电视剧? 那是包饺子喂猪。 以上是我一位老师的吐槽。下面是正文。 虽说电影电视剧都是利用视听技巧进行建构的隶属于电影艺术的艺术形式,但由于它们的媒介形态完全不同,就形成了很多方面的区别。 第一,在叙事时长的问题上,我们常常用小说来类比:其实电影更像是短篇小说,而电视剧则是长篇。一部 90 分钟的标准长片在剧作角度可能会分成开场 - 激励事件 - 中间点 - 高潮 - 结束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基本结构;而一部每集 40 分钟,总共 30 集的电视剧集,首先可能会将 30 集分成 10-10-10 的宏观结构,例如三个时代的戏份。而在每个 10 集中,可能又会细分为几个集数段落,这几个段落之间构成基本的叙事节奏。最后细分到每一集,再形成这一集基本的叙事。从我自己的角度来看,经过几位前辈老师的经验,电影的时长更容易形成精炼的的、冲击力强的事件性叙事;而电视剧的时长更容易形成具体的、细腻的人物性叙事。 第二,在导演创作上,电影和电视剧虽都使用视听语言技巧,然而受限于媒介形式,产生了很多不同。电影的宽银幕与电视的窄荧屏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观众在电影院里能够深切地浸入式体验大银幕中的世界和氛围,并且在画面中能够展示许许多多的细节;电视剧观众面前的荧屏则只是家居环境中的一部分,并且相对狭小的画面限制了细节的多样性,电视本身的硬件水平也难以统一,色差和对比问题比比皆是,甚至观众的随时离开都必须被考虑在内。这种原因造成了创作者在拍摄时不同的拍摄方法:由于电视剧画面不需要太细腻精致,因此下机位、布光的过程极大简化(要知道电影拍摄中这两个部分是极耗时间的),电视剧大多采取大白光、高对比和亮度的方式布光,因为需要满足观众“看得清楚”的需求;在演员调度上,也大多采取较为简单和明确的走位,以便演员施展功力。从最基本的导演创作角度来说,电影是建立在动作上的,电视剧是建立在关系上的。也就是说,我们时常发现,优秀的电影不会用过多的有效台词来代替动作和场面的张力(痞子昆和伍迪艾伦的片子虽然话唠,然而核心永远是动作和冲突),而电视剧则大多通过人物关系来进行故事,会产生大量的双人、多人的对话,并推进叙事。 第三,在制作角度来说,电影最终的盈利来自于票房、周边、植入广告等;电视剧则来自于播出效益。也就是说,电影通过一遍遍放映,需要有持续吸引观众走入电影院的吸引力;电视剧在长时间播出中,需要有保证自己收视率的能力。因此,电影的制作周期和电视剧完全不同。部分电视剧拥有试播集,并且单位制作时间短;电影大多是一锤子买卖,单位制作时间长。因而坊间传闻“电影一天拍几个镜头,电视剧一天拍十几页剧本”并非虚言。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拍摄电影还是电视剧,创作者应具有的认真态度都是一样的,使用的艺术手法和技巧也是大多相似的。只是电视剧有自己的一套美学特征和观念,这是媒介本身所决定的,无法逃避的。 最后,我所说的这些情况大多数存在于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区别。美剧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存在,事实上不止一位业内人士都表示,其实优秀的好莱坞编剧都去美剧了。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电视剧集的长度能更深入地挖掘情节和人物的潜力,另外美剧的制作周期和水准是国内电视剧无法比拟的,这涉及到美国电影电视和媒体互联网行业的大规模融合以及商业运作。而这一点在中国目前是不可能的。 最最后,想起来我自己导师的一句话:入行这些年,每拍一部电影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拍了那么多电视剧但是觉得一点进步都没有,都是熟活儿。给每位导演从业者共勉。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