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不光是「断袖」,这里还有一个负了天下的故事 叶微香 1 汉哀帝元寿二年(前 1),大约是春季,或春夏之交,大司马卫将军董贤的新宅落成后,外大门忽然自坏。 那是哀帝特意下令为他建造的大宅,在未央宫北阙外,重殿洞门,极尽工巧,栏柱都覆以华丽的绨锦。 可是它的大门倒塌下来,一切的富丽堂皇就好像都成了一场笑话。 董贤心中烦恶。 不多久,五月时,病重的哀帝拟了一道旨,重分三公职务。 他上一回改动官制还是建平二年(前 5)的事情,罢大司空、复御史大夫,罢刺史、复州牧。他上一回野心被浇灭还是建平二年的事情。 那是四五年前了。 六月,哀帝驾崩。 2 董贤就是在建平年间(前 6—前 3)骤然得宠的。 哀帝在绥和元年(前 8)被成帝立为太子,董贤通过做御史的父亲的关系成为了他的太子舍人。这个时候,哀帝还不认识他。越一年,哀帝即位,董贤随而为郎,出入禁中,这个时候,哀帝仍然不认识他。 过了两年,大约建平二年以后了,董贤在殿下报漏刻,哀帝望见他了。哀帝招他过去,问他:“是舍人董贤邪?” 富贵来得那样突然。董贤和哀帝说了几句话,拜为黄门郎。不多时,迁驸马都尉侍中。董贤的父亲董恭被征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而后迁为少府,赐爵关内侯,而后进为卫尉。董贤的岳父为将作大匠,小舅为执金吾。 哀帝送给董贤的那套宅子,就是在这个时候,由董贤的将作大匠岳父来监工建造的。哀帝还将董贤的坟茔也预先起好了,就在他自己的义陵旁边。内有便房,柏木的黄肠题凑;外有徼道,乃至周垣数里——几乎如一座金汤城池。 有一天,哀帝与董贤白日里睡觉,哀帝起身时,董贤压着了他的袖子。哀帝不欲惊醒他,便径自将袖子割断了起身。 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典故了。 3 但是当时的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会活在后人的“故事”里。他们被骂了近两千年的昏君佞臣,忽然间却又被人发现是“真爱”,怎么说也是有些尴尬的。 董贤的职位一路高升,直至大司马,哀帝犹嫌不够,甚至说出了禅位给他的玩笑话。王嘉、贾延、鲍宣、王闳……为了董贤,哀帝驱逐了无数进谏的人。王闳说:“昔日孝文皇帝幸邓通,不过中大夫;武帝幸韩嫣,赏赐而已,皆不在大位。”——后言便是,为什么这个董贤,却可以仅仅凭着宠爱而不是才华、功绩、血统,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乃至于乱邦灭国呢? 我曾经和老师讨论过董贤其人。老师认为董贤看起来是没有政治野心的,且没有政治头脑。我却觉得他难免有一点点想法,譬如: 董贤因日食之变以沮傅晏、息夫躬之策,辛卯,上收晏印绶,罢就第。 不过,这也是出于争宠之心。傅晏、息夫躬攀于丁、傅外戚(傅晏是哀帝傅皇后之父),而丁、傅目睹董贤新贵,心害其宠,又以危言高论激动天下,这也是当时人反对董贤的主要姿态。 4 不要说史书中,便在生活中,我也时常不能辨别每一句话背后的真情假意。出于此,我一直认为自己不擅长学史。 过去看了很多遍哀帝朝的记载,只觉得孔光、师丹、傅喜这些为人称赞的彬彬儒者,全都不是好东西。可我总不能因为他们后来跟了王莽就说他们不是好东西,于是讷讷然,直到我看见《通鉴》胡注一句话。 董贤受宠之时,哀帝让董贤去拜访一下孔光。孔光当世名儒,知道皇帝想尊宠董贤,也就摆出十分恭谨,警戒衣冠出门候车,待董贤车来,又“拜谒、送迎甚谨”,“不敢以宾客均敌之礼”。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董贤十分之有面子,说明孔光十分之识时务,还有么? 胡三省说: 此非恭而无礼者邪!光能卑事董贤,则必能曲徇王莽矣。 我不禁感叹于古人的直肠了。过去我竟从没想过孔光事董贤与孔光事王莽之间的联系,我总觉得每一个时间下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有很大程度的因应性,我相信此时的孔光并不会想到日后他将以同样的“恭而无礼”的姿态对待王莽。 可要说明孔光不是个好东西,这句话也就足够了。 5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家族与之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班固对西汉末年的这些人,评价是很宽松的。 在班固眼中,他们至少都是可怜的。因为“哀、平之世,祸福速哉”,我以为他当表扬何武、王嘉以区区之躯而厉谏主上的忠烈,他却说他们“以一蕢障江河,用没其身”;而至于匡张孔马之辈,他也不加苛责: 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其酝藉可也,然皆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 他说,这些人如果用古人的标准来要求,那都是不能胜任的。他们虽然有些风度,但也不过是持禄保位罢了。但注意班固的措辞是“被阿谀之讥”,无论如何,他是觉得惋惜的;而惋惜之由,总是因为这世道太乱了。 哀帝死后,王莽雷厉风行,将领导班子全部换了一过。即不说是血洗,也可称是清算了。大司空彭宣见势不妙,上书说: 三公鼎足承君,一足不任,则覆乱美实。臣资性浅薄,年齿老眊,数伏疾病,昏乱遗忘,愿上大司空、长平侯印绶,乞骸骨归乡里,俟置沟壑。 王莽便让他回封地上去了。虽然这上书里都是自我批评,但从第一句话中,或许仍可见出彭宣的一点真实的心情。王闳也曾用《周易》中的鼎卦“鼎折足,覆公餗”来比喻三公不当其位而颠覆国家,当时王闳弹劾的是董贤。但彭宣上书之时,董贤已自杀了,而继任他为大司马的,就是王莽。 班固将彭宣和前朝的薛广德、平当联系起来,称赞他“见险而止”,和那些苟且于得失之中的芸芸众生大不相同。 原来在悲剧的时世里,那些赴死穷谏的都是不知天命,而那些退位自保的却是心怀宽大啊。 但不论如何,班固总没有骂过他们。如果要说班固表现得最憎恨的人,那么除了王莽之外,也就是董贤了。 我有时候不能明白,班固连孔光那样的人都能容忍,可他从来没有写过董贤自己做的任何选择,却为什么要让这样一个逐流而死的人,来承受一整个时代的恶意呢? 6 当然,董贤不做选择,很可能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做选择。 换言之,他很可能是愚蠢而不知足的。至少,他敛财。 哀帝死于元寿二年的六月,享年二十六岁。这一年,董贤二十三岁。 哀帝死的当天,王政君立刻驾幸未央宫,收取帝王玺绶,并召来董贤,问他:大行皇帝的丧事调度,你可有打算了? 董贤“内忧,不能对,免冠谢”。 太后又说:新都侯王莽,过去是给孝成皇帝办过丧事的,明习故事,我让他来帮你吧。 董贤叩首说:幸甚! 其后,王莽便控制了一切。又指使尚书弹劾董贤在哀帝生病时不好好侍奉医药,禁止董贤接触兵马武装,董贤“不知所为,诣阙免冠徒跣谢”。 董贤大约在阙下跪了一夜。 一夜过后,王莽派人来,免了他的大司马,赶他回家去。 董贤回家,便自杀了。家人趁夜葬了他,王莽怀疑他假死,又将他的尸首拖至狱中查验,而后随便埋在牢里。董贤曾亲厚过的一个小吏朱诩,买来棺材衣物收葬董贤,而后又去自首。王莽大怒,找个罪名杀了朱诩。 董贤究竟为什么会答应王政君那个要求,我们是不会知道的了。但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刚刚失去了这世间最牢靠的庇护,恍惚失措,以至于全然不能恰当地应对一个七十岁老太后的政治智慧,我并不奇怪。 毕竟元帝驾崩,石显放逐;成帝一去,张放忧死;那些宠爱过他们的帝王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的宠爱,反过来是耻辱。 不过,至少和珅跌倒了,还能让嘉庆吃饱,可从董贤家中搜出的四十三万万,却不知到哪里去了。 7 董贤的父亲董恭,曾想为自己的儿子、董贤的弟弟董宽信求娶萧望之的孙女、萧咸的女儿为妻。其时董家富贵,董宽信身为驸马都尉,而萧咸当了很久的郡守,此时也就是个病愈起用的中郎将。闻知此事,萧咸“惶恐不敢当”,私下问另一个女婿王闳如何是好,王闳说:陛下册命董公时,册文说“允执其中”,这可是尧禅舜的文字——我们这样的人家,高攀不起啊! 而后王闳出面,委婉地拒绝了董家的求亲,只说是自己家卑微浅薄,不足以配之。董恭听后,长叹一声: “我家何用负天下,而为人所畏如是!” 2016 年 4 月 2 日于清华。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