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平淡的故事讲好了,比堕胎车祸来得精彩多了 曹效聪,戏剧学院导演系四年级 这个问题似乎对现在的我来说很合适~ 我是一名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大四毕业生,我经历了四年严格的戏剧创作训练,目前在着手创作自己的小说,也是以自身经历为动机的青春故事。 我过去写了不下十万字的剧本字数量,而目前这篇小说也只是处于还差十万字就截稿的阶段~ 但除了那十万字,我已经有了故事大纲,完整的人物表,已经改好了前三章。 算是完成了一个开头,这让我对后面的工作很有信心。 这里有几个明显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1 创作从来都是后知后觉的事儿 创作来自生活,而生活需要沉淀。这是最普遍的创作共识。 容易被遗忘的是沉淀,沉淀是一个过程,人们常说,事儿过去了回过头望一望就明白了,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我要写的是我初高中的事儿,一群东北孩子的故事。我上大学后每次跟别人说我那时的事儿,大家都会觉着很有意思,很好玩,都愿意往下听,这让我无数次都有创作冲动,这个冲动一等,就等到了四年。而四年后我才发现,大学时代结束了的我,才明白了中学时代的意义。 因为成长,当我发现我的高中的朋友们,一晃变化如此巨大,原来那群“坏孩子”,有的成了公务员,有了当了小老板,有的依旧在混,有的忙碌平凡,当这些新的人物出现在我的面前,会和过去的记忆发生强大的反差,我试图去了解这其中原因所在,我发现这就成为了最原始的素材,并让我 有所感触,有所表达。 事件就发生在那,过多久都不会变,但变的是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事件。 2 真实的青春都充斥着大量的无聊 这是很多青春片拍失败的原因。大家所吐槽的堕胎车祸不是我的青春并不是真的在吐槽我没有经历过,而是在抱怨创作者没有让我们感受到。 故事不是让大家去经历的,是让大家感受的。 我学了四年戏剧下来发现最有用的是 戏剧性。因为戏剧性就代表着可观性。很多人对戏剧性的理解停留在『冲突』层面。这没错,但『冲突』的本质就是平淡生活下的变化。 为啥大家吐槽《栀子花开》,因为冲突在于四个女生好端端的突然就车祸死了。 得讲求现实生活逻辑啊。而现实的生活逻辑就是青春充斥大量无聊。哪怕是最牛逼的青春,依旧是大量的无聊和少量的低概率事件。 可无聊并不代表着没有戏剧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从故事来讲讲得就是马小军青春的无聊,但在无聊中出现了米兰,就这一点让无聊的青春有了色彩,而这个色彩背后形成了故事。 我固执的相信马小军是每个少年共同的故事。 而全片最让我迷恋的,是马小军站在屋顶上,响起马斯卡尼乡村骑士,这和无数无聊时光的我们,在自习室窗边听着周杰伦有什么区别呢? 可以说无聊就是全世界青春故事的动机。 一定不能想着我写的故事要不无聊,要多不一样。 而是要无限的接近真实的无聊,再从中寻找无聊的突破。 3 表达和立场 这个很重要,如果仅是为了『我的经历很特别』那只能称为介绍。我在写我小说第一章的时候第一稿很快就写完了,事件和人物是清晰的,很简单啊。但是我怎么看都不舒服,这让我很难继续往下进行。 我最开始用的最戏剧的方式,纯故事公式,但是写完看着吧,觉着太假。 于是我尝试加点自己的感受,最后感觉吧,像是回忆录,通篇废话。 最后我冷静的想了下我最初是为了什么想写这个故事,我给了一个老友打电话,跟他聊了很久,我发现让我也让她都动容的点不是当时的事儿,而是事儿背后我们当时的思想,和现在看来的思想变化,正是这些思想变化让我们有所感叹。 而我觉着,这也是我最想分享的一点,每个人好像都有一个关于故事的触碰点,那个点不一定和自身有关,也许和朋友聊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但就是这个点会让人兴奋。 找到这个切入点异常重要,找到之后也会非常顺利。 4 创作要作 这是前几天在复旦听赖声川导演讲座学习到的。 赖老师讲,创作的『创』很容易,创作动机,灵感来源,好像生活里无时无刻都会存在。但重要的是『作』,把它进行下去。 我自己的理解是,创作者都太容易把自己的点子当成金子了。事实是大多的点子都是坑,没啥意思。 以前排小品的时候,总容易在构思这个阶段耗很长时间,构思固然重要,但构思只是创作的一个小小环节。很有可能构思的明明还可以,最后作品出来了发现屎的一坨。 这就是创作的风险。 明确这个风险,会非常有用。尤其是创作者很容易把自己的心搞得很脆弱…… 那怎么办呢? 没什么捷径,那个残酷的『你努力就会有回报』鸡汤环节面临的是硬生生的『技术硬实力』。 而我笃定的认为,这个硬实力不看出身不看条件不看天赋, 纯看量变等质变。 以上。 By the way , 搞图书出版编辑的知友有兴趣我们可以联系一下~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