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生来是盲人且丧失听力,他 / 她还会有智力吗? 叶壮,心理学培训师 首先,这个问题缺乏一个量化,无论是针对“障碍”还是“智力”。 先天听觉和视觉障碍,是指的“都没有”,还是“都很差”呢? 我们姑且理解成都没有。 针对于智力,你可以宏观地把人的智力理解成人普遍拥有的认知能力,包括理解、规划、语言习得、问题解决甚至抽象认知能力本身都可以看做智力。你也可以很有针对性的把人的智力单独界定成可以用智力商数测验(无所谓哪种,这不重要)测量的心理能力,有分数就叫有智力,没分数就叫没智力。 哪个界定合适呢,对这个问题来说,哪个界定都不合适。 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改成这个: “先天丧失视觉和听觉感知的人,能发展出正常的智力吗?” 有些智力能,有些智力不能。 比如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将智力划分后的一种智力的子分类叫做“音乐(Musical)”,先天听觉障碍的人怎么可能对根本就无法认知加工的信息产生概念和智能处理呢?贝多芬聋,那也是他后天聋了。还有智力的子分类叫做“图形图像(Graphics)”,先天视觉障碍的人肯定培养起来有所困难,参考这个同样来自知乎的问题: 盲人做梦是什么样子的? 当事人就是先天视觉障碍者,他对于外界的认知加工仍然局限于它经验过的有效信息。会有“图形图像”的智能,但是信息来源更多依赖触觉和抽象建构,跟视觉已经关系不大了。 智力的发展有先决条件的: 信息摄取与信息处理。 Helen Keller 学“Water”这个词的故事家喻户晓,怎么学会的?还是依靠直观接触水达成了信息摄取的目的,看不见咱起码还能摸得着吧。 于是,有了很多具体或者抽象的信息,还需要对之加以统和、关联、内化等处理,对 Helen 来说,“语言文字(Linguistic)”的能力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看来,智力一个很重要的成分是在“新异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我想当然的认为,在面对某些对先天视觉与听觉严重障碍的人和我们来说同样算得上“新异”的环境中,我们的适应能力未必会超过人家。 对于某些感官障碍的人来说,他跟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但是却感知出另一个世界,依靠与这个世界打交道的能力,他发展出了他所能掌控的适于他的智力,我们发展出了我们所能掌控的适于我们的智力。 他们可能会产生出融入大众群体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智力。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