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得了龋齿,平时也不疼,怎么治起来这么麻烦? 朱王勇,公众号「二师兄的健康贴士」 这真是个好问题,问出了好多患者的心声 由于医患间信息差过大,我国忙碌的临床工作中又普遍缺少医患沟通的时间,最关键的是这个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讲清楚,所以经常会遇到朋友求助 我想尽量客观中立地解说这个事情,尽量用通俗的语言给大众讲清楚 希望能为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做点贡献 龋齿要补牙,牙髓炎要做根管治疗 这是相对较容易为大众理解的,有大量的科普具体介绍两者 没洞蛀牙要不要补? 为什么牙痛那么痛 真正难以讲述的是两者间的过渡地带,这其中的拿捏甚至连一些临床经验稍浅的口腔医生都难以把握 这个过渡地带就叫做深龋 今天我想尝试给大家说清楚的就是这个问题: 为什么有些深龋的牙齿,医生又说可以补,又说要做根管治疗? 首先我必须要把深龋的治疗原则讲明白 治疗原则其实是医生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最站在患者利益角度思考的大原则,这其实是用来保护患者的 对于深龋,治疗原则就是: 1、停止龋病发展,促进牙髓的防御性反应——磨净所有被细菌侵入的牙体(所有变色、变软的部分),杜绝细菌残留,继续作恶的情况;使用某些药物促进牙髓外壳(牙本质)的少量再生,增厚牙髓的防御装甲。 2、保护牙髓——在前一条基础上,绝不磨穿外壳,杜绝牙髓接触外界细菌的情况。 3、正确判断牙髓状况——由于细菌可以透过牙本质外壳直接侵入到牙髓,有时,在前两条的基础上,即使外壳未被打穿,牙髓也可能被感染。这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龋齿发展速度、细菌种类、牙本质钙化程度、患者症状、年龄等等,所以这条原则是最考验医生的。 从上面这些治疗原则中,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三个信息: 烂牙部分一定要去干净,不然补完很快又烂了; 根管治疗能不做就别做,尽量保牙髓; 实在得做根管治疗,那也别含糊,否则补完牙没几天患者又会疼得回来找你。 这是口腔医生的共识,只有先向大家同步了这些信息,我才好回答下面的问题: 1、医生有没有可能为了收取更高的治疗费,让一个明明不一定需要做根管治疗的病人做根管治疗? 从医生职业素养的角度,上文的治疗原则已经作出了一个回答。 从医生利益的角度,除非这牙真的坏了或者医生脑子坏了,否则医生真的不想做根管治疗啊…… 这问题有个假设前提:越复杂的治疗,医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劳动报酬就越多。 这个假设合情合理,但在现行的医疗制度下,常常是不成立的。 各地的补牙、根管治疗收费略有高低,但不会偏差太远,以我们医院为例,补牙约 250,后牙的根管治疗(假设三个根管)约 1000 元。 根管治疗的费用比补牙高,但摊上治疗时间后,其实两者没什么差别。 对于一名熟练的医生,整个补牙过程平均十余分钟,疗效明确(补完立马不疼),并发症较少,患者容易给五星好评,利于医生建立信任关系和口碑;而整个根管治疗的疗程一般需要就诊 3 次,总耗时平均约一小时,疗效不确定,并发症较多,医生手酸脖子疼,患者不一定领情。 2、安抚治疗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这几天牙疼就需要做根管治疗,牙不疼就可以直接补,这样判断的原理是什么? 安抚治疗是指将具有安抚、镇痛、消炎作用的药物封入窝洞,使牙髓充血回复正常,消除临床症状的疗法。 磨净细菌部分牙体后,牙髓虽然与外界还隔有薄薄一层,但它其实在细菌或其代谢毒素的挑逗下已经快到了爆炸的临界点了。使用安抚疗法,算是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尝试,如果细菌确实并未侵入牙髓,并且牙髓的充血炎症状态消除了,那就算是度过一劫,后续可以采用盖髓术增厚牙髓的防御装甲,直接补牙;如果细菌其实已经侵入牙髓了(虽然外壳还有薄薄一层),或者牙髓的充血炎症突破了爆炸临界点,那安抚的尝试就失败了,还是只能做根管治疗。 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做根管治疗,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只是判断的参考标准之一,核心是患者出现了哪些可能是牙髓被细菌侵入的症状、通过检查发现了哪些牙髓被细菌侵入的表现。 最后,我个人推测,实际的诊疗过程是这样的: “吃饭如果有食物残渣卡在牙洞里面会疼,除去残渣就不疼了” 患者主诉提示医生,龋洞有食物嵌塞痛,可能是深龋或进展快速的中龋 “平时也不疼” 若无夜间自发痛史、激发痛史,排除急性牙髓炎 “拍了片子,显示牙洞还没有完全到达牙髓,还隔着非常薄薄的一层” X 线提示,深龋近髓或已穿髓 “医生用牙钻给我清理,我说挺疼的” 去腐过程中非常敏感,提示可能为深龋、可复性牙髓炎或慢性溃疡性牙髓炎 “他就直接建议我做根管治疗” 这里缺失了重要诊断信息,可能是医生发现虽已去净龋坏物,但牙髓状态不佳,日后很大可能短时间内发展为急性牙髓炎,也可能是医生发现若要去净可疑龋坏物,一定会穿髓,所以医生直接建议做根管治疗 “我比较犹豫” 该医生综合考虑牙髓的状态、患者的心理、经济能力,提出安抚治疗的尝试,博一下这条牙髓的 RP,若失败了再做根管治疗 这是一位,遵循治疗原则,能为患者利益着想的同行。 上述内容带有一定的个人理解,请指正。 公众号「二师兄的健康贴士」 欢迎关注!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