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泽曦,知乎最萌艺术类回答者 - 《安德烈亚斯•维萨里乌斯像》,提香 提香在 1545 年为解剖学家维萨里乌斯绘制了肖像,画中的维氏手捧自己的巨著《人体的构造》,神情坚定,似乎正迎接着新世纪的到来。同一时期,文艺复兴风格正在北部地区如威尼斯蓬勃发展。由曼特尼亚和贝利尼开始,到乔尔乔内、提香,再到丁托列托、鲁本斯和普桑,人文主义以这条清晰的脉络从南向北传播出去。 -《圣塞巴斯蒂安》,波拉朱洛 曼特尼亚从意大利中部带回了新式的绘画训练法。这种训练法就是阿尔伯蒂在《论绘画》中详细记载的解剖学画法:“画裸像时,要从骨骼开始,继而加上肌肉,最后才是表层组织,而且要保证每块肌肉的位置都能看得出来。”到了 15 世纪中后期,裸体模特写生已经成为当时意大利的主流教学法。马萨乔的高徒利皮的工作室就采取这种模式,而在拉斐尔的手稿中我们也能找到不少通过裸体素描练习确定构图的例证。但在 15 世纪将裸像作为愉人的绘画还十分少见,比如一幅波拉朱洛的《圣塞巴斯蒂安》,将画面前景中的弓箭手设置为裸体,并试图展现肌肉和力量的美感。 - 《最后的审判》局部,米开朗基罗 - 《屠杀无辜》,拉斐尔(非原作,后人所制版画) 威尼斯画派的乔尔乔内和提香继承并发展了裸像艺术。从基兰达约工作室和波拉朱洛作品中走出的粗壮裸体先是被米开朗基罗的力量美替代,又被拉斐尔《屠杀无辜》中的女性形象取代。一种“伟大的趣味”(Gran Gusto)正在孕育。到了威尼斯画派这里,尤其在乔尔乔内的田园画和提香的神话题材中,对女性美,具体的说,对画面中理想的曲线和椭圆造型的追求成为绘画学科力图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后来 300 年西方艺术家追求的终极难题。我们可以看到美学家如洛曼佐、贺加斯与温克尔曼对“美感线条”的徒劳探索。 - 《田园音乐会》,乔尔乔内 - 《达那厄》,提香 在今天的美术学院中,裸像素描训练和对伟大趣味的追求被绘画学习者视为一条自然律。阿尔伯蒂提倡的训练法和由威尼斯画派培养的韵律感成为了永恒的主流,是连现代派画家(除了未来主义者)都不敢逾越的教条。威尼斯画派则是奠定这条“绝对自然律”的主要推动者。 先是提香工作室承接了维萨里乌斯《人体构造》的插图制作,推动了解剖学在西方社会和艺术领域的普及。而在一百年后,提香的学生瓦莱西奥(Francesco Valesio)又与维萨里乌斯的后继者斯皮吉尔(Adriaan van den Spiegel)又一次聚首,共同创作了一部同名解剖学著作《人体构造全书》。 这两人力图总结至今为止的全部解剖学知识,并以具有伟大趣味的图示普及解剖学知识。相比《人体构造》中的插图,瓦莱西奥则全部采取经典绘画中的人物形象为蓝本进行创作。他笔下的人物优雅地拉扯自己的皮肤和肌肉,愉快地像读者展示人体的奥秘。较之前作插图的隽永美感,瓦莱西奥的这组 117 幅插图更填一份愉悦和乐趣。 - 左:巴多罗买像;中:细节图;右:当代艺术家赫斯特以巴多罗买像为原型制作的雕塑 圣人巴多罗买的典故是瓦莱西奥的创作源泉。这位被处以剥皮刑的圣人,手执历刃,身披自己的皮囊,赤裸着肌肉。米兰大教堂中的那尊巴多罗买据说是后来美术学院中常用的剥皮人像的原型(米开朗基罗的最后审判中的那具皮囊亦然)。而以这种经典的人物造型制作的教具对于当时的写实绘画训练有极大裨益,是学徒训练典型绘画形象的第一步,也可以同时接受传统审美趣味的洗礼。 在今天的绘画训练过程中,对改良了的剥皮人像的写生训练早已被认定为从肖像画过渡到群像画的重要步骤。因此瓦莱西奥的这类插图对绘画学习者也有帮助。图中的大块肌肉一半外露,一半藏在皮肤内,画面影调的连贯性让读者很好的看清肌肉对身体造型的影响。而骨骼部分的插图也是如此。肌肉一层层地炸裂,读者可以简单的想象其重复时的模样,以此来理解骨骼对肌肉的影响。 虽然《人体构造全书》的两位作者对解剖学和美术学没有做出决定性的贡献。但他们通过坚定的毅力为我们制作的这部书,仍然是美术学生可资借鉴的优秀教材。同时从他们对威尼斯画派和维萨里乌斯解剖学教义的坚持中,我们应该看出西方艺术家对人文主义的巨大信念,这对于后来的现代性的诞生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 我们下期再见。 还有伯里曼更适合画漫画、动画的朋友看,纯艺术的话还是古板一点好哦~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