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为什么有些男人要强奸女性甚至还残忍地将其杀害? 金蘑菇,专治熊孩子/犯罪心理矫治新手 在 TA 的良心上、在 TA 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上,有个叫做[认知歪曲]的洞。 Finkelhor (1984)建了一个多因子模型 The four pre conditions model 来理解性犯罪,参考附图(出自《ロードマップ 》,讲青少年性犯罪的治疗教育的,日语版改编)。 首先性犯罪有动机,关于这个问题参考性暴力是因为性欲吗?,动机里有 3 大块,包括[情绪和谐][性兴奋][妨碍],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 TA 不满足,或者各种条件阻碍了 TA 的满足,使得 TA 得不到情绪上安宁,而 TA 又正好没有正确正常的减压排泄方式--这是第一堵墙,就出现了性犯罪的动机。青春期少年他们对性感兴趣,于是朋友间(往往是同性朋友)开一些黄色玩笑,互相确认恋爱到了哪一步,自己的性征属于哪个阶段--这是正常的排泄方式。很多少年没有这些语言能力和交流水平,没有盆友,也有一些人他们对性的理解是肮脏羞愧于是在别人面前提不出来,复合作用下是更加对性着迷。 有了动机以后,并不是立即就付诸实践的。有冲动,不满足,想干点坏事,但是道德良心上过不去,这就是第二堵墙。 不过 TA 一想,“就稍微摸一下不是什么大事”([最小化])“对方也会喜欢的”“女人都是嘴里说着不要心里想着呢”([读心术])“做的小心点不会被抓住的”“我肯定不要紧”([武断推论]/[侥幸思维])--这些歪曲的认知会降低他们的良心不安,腐蚀掉第二堵墙。 只是,没有机会也是不能成事的--这是第三堵墙。TA 会制造或者等待各种机会。附图因采用的是少年的性犯罪的模型,所以搭的梯子上写的是“与小孩等受害人的接触机会”--少年性犯罪的矫治教育里,最初我们会特别强调这堵墙,因为动机不是那样简单就能消除,要教 TA 正常的排泄方式并且练习使用需要很长时间;良心上由歪曲认知造成的这个洞,也不是那样简单就能补起来的,很多认知歪曲出自<自动思维>,这很难修正。所以,第三堵墙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和学校监督做好,让 TA 失去犯罪机会,这个梯子立马就没有了。 最后,受害者会抵抗--这个简单,挑那些不会反抗不会说出去的,使用威胁强制劝诱等各种手段,或者利用对方的信任(比如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小盆友对邻居大叔的信任,你对你表哥叔叔等亲人的信任),使用复合手段消除受害者的抵抗。 提问中“明知道要付出法律责任”这个应属于[内在阻碍]。所以你就知道啦,在 TA 的良心上、在 TA 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上,有个叫做[认知歪曲]的洞。 一开始看到“为什么有些男人要强奸女性甚至还残忍的将其杀害,明知道要付出法律责任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这个提问的时候,第一感想不是想“这是个有关强奸,性犯罪的问题”,而是想“其他犯罪不也这样吗?”贩毒的明知抓起来基本上都是死刑,为啥还要贩毒?贪官明知贿赂是违法,为啥还要收? 再一扩张,不仅仅是“犯罪”(我们知道“犯罪”是个具有社会性的概念,它本身就是随着时代和文化变化的),“为什么有些事明知不好还要去做?”(这是[无法控制自己]病。) 我觉得这么一想题就好大了,我答不上来了。 所以还是把题目限定到性犯罪上罢,这个还算比较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