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查了这病的症状,发现自己中枪无数,好紧张 知乎用户,生命潦草,我在弯腰 我又想放我自己画的图了,虽然不是太准确。 我想问的是,如果你现在发热了,你觉得最可能是什么病? 我先不猜你想的答案,免得有的人不好意思承认被我猜到了。 我这里没有画完,事实上,临床上总说“内科怕发热、外科怕腹痛”,有些发热,到最后患者好转出院了,或者恶化死亡了,医生都不知道发热原因是啥。 发热是症状,就像“流涕、鼻塞、咳嗽、咳痰”等等这些症状一样,人们只能感知症状,将症状对应到疾病,那是一项属于医生的工作,叫诊断。 仅就发热而言,可能对应上百条诊断,所以医生在接诊病人时,需要挖掘更多的信息,比如“20 岁男性,无肝炎结核伤寒病史,无手术史、输血史、无冶游史,既往体健,本次发病前 4 天与上感患者有接触。本次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自服某某药治疗,未见明显缓解,查外周静脉血白细胞不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淋巴细胞比例稍高,PCT 正常……” 以上种种种种,最后对应到一个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所以为什么要做检查,为什么有的人“只是感个冒”,也要做检查。拜托,感冒是感觉不到的,你感觉到的只是症状。 上面好像偏题了,所以我们说,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组特征,包括但不限于: (1)发热; (2)头痛; (3)鼻塞、流涕、打喷嚏; (4)咳嗽、咳痰、咽痛; (5)乏力、嗜睡; (6)周身酸痛; (7)外周静脉血白细胞总数不高或略低,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淋巴细胞比例正常或稍高; (8)PCT 正常; (9)发病前 3-7 天可与上感患者有接触(因为该病原空气接触即可传播,比如在公交车上、教室里等等接触过都有可能,有的人并不知道自己有么有接触过); (10)…………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今天有点打喷嚏,是不是感冒了? 当然有可能。 不过也有可能,我只是嗅到了胡椒粉而已、 所以,一种疾病,往往都有若干组症状或特征,我们符合其中的一种特征,什么问题也说明不了,那可能代表着几百种疾病,也或者只是我们接触了一个洋葱或者一根狗毛而产生的现象。 其实医生才不是你想的那样,不会把症状往自己身上套,很多医生都有点疑病的,而且他们还会往最严重的那个方向去疑,你之所以不认为他们疑病,只是因为: 疑多了,就成老油条了,觉得反正人随时都可能得各种怪病一命呜呼,与其担心明天,还不如把今天过好。 刘小菌 上面的回答已经说得很到位了。 在才开始学习诊断学和内科外科的时候,医学生们也是学到哪一章就觉得自己得了哪种系统的疾病,毕竟很多疾病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很多常见的症状也并没有特别具体的指向性(所以某种特定疾病在描述症状的时候会有很多定语),很容易套在自己身上。比如说乏力,前一天晚上没睡好,会觉得困倦乏力,这应该算是生理变化,正常人都会这样的;恶性肿瘤病人因为慢性消耗也会觉得乏力,这是病理变化。因此“乏力”既可以是正常反应,也可以是异常信号,这样的症状就不具有特异性,因此也特别容易让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判断错误。 再举个例子,腹痛——在我学医之前,觉得肚子疼就是肠胃炎嘛,拉几次肚子,吃得清淡一点,过两天就好了。在学医之后发现,腹痛还可以是胆管炎,可以是阑尾炎,可以是胰腺炎,可以是肠梗阻——这些都是消化系统疾病,可以理解。不仅如此,腹痛还可以是宫外孕,可以是肠系膜血栓栓塞性疾病,可以是腹主动脉夹层撕裂,甚至可以是心梗,这些都是其他系统的疾病,而且都是会死人的!出于对自己生命的爱惜,在那段时间每次腹痛都想把相关的指标都查一遍,特别害怕自己是罕见病急危重病,所以特别容易把各种急危重病的临床症状往自己身上套,并且选择性忽视那些并不符合的症状——生病哪有按教科书生的,有几条症状不符合也很正常啊——当时抱着这样的心态,真的是觉得自己得了好多病。 为什么到医生的阶段反而淡然了呢? 首先是学会了鉴别诊断,知道了具有某个特定症状的疾病之间的区别,同时也知道了这些疾病的典型症状,再结合基本的辅助检查就可以基本明确诊断思路了。比如手术后患者说自己没力气,我首先会考虑电解质有没有紊乱,血钾血钙异常可能会有这个表现,并且高钾和低钾都可能致死——抽一管血,看了看发现电解质没问题,那可以先松口气,基本可以再观察一下,毕竟大多数手术后的患者都会因为麻醉、体力下降、甚至心理因素导致自己觉得没力气。在这个过程中,我就抽了一管血,也没给什么处理,看起来似乎并不在意,其实我已经在患者看不到的时候排除了最危险的情况。 另外,有了一定临床经验之后,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知道出现哪些症状需要立即处理,哪些症状可以继续观察。比如说,虽然平时我会时不时会腿疼(运动过量会肌肉酸痛,有时候莫名其妙地会有肌肉痉挛),但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一般休息一下就好了。但是肿瘤术后的患者腿疼,就要当心下肢深静脉血栓了,患者和我的很大区别在于,他是有这个疾病的高危因素的(理论上来说,高危因素越多,越有可能罹患这种疾病)——肿瘤本身造成的血液高凝状态、长期卧床、大手术、年龄较大等等,因此我会更倾向于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而这个病也是可能致命的,我需要立即处理。不同的人,不同的基本情况,危险因素就会不一样,患某种特定疾病的概率也会不一样,所以即使是同样的症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有差别。 最后,患者关注的往往是自己的强烈的负面感受,比如说术后疼痛,疼痛越剧烈,患者越觉得自己情况紧急,越容易觉得医生怎么还不关注我怎么还不处理。但医学有时候就是反直觉的。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在找到病因之前,不主张镇痛治疗,因为疼痛是人体传递出的一种信号,不适当的镇痛可能会掩盖病情,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另外,其实对于术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我们特别害怕他们用了镇痛泵之后完全不痛,特别舒服——这可能提示了镇痛过量,鉴于镇痛泵中主要成分是吗啡、芬太尼之类的强镇痛药,镇痛过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比如说呼吸抑制,这也是会致死的。因此我们认为比较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不是一点都不痛,而是有一点点痛但不影响正常活动(比如说咳嗽、翻身等等),这样的观点是绝大多数患者不知道的,因此容易产生误解。 其实,即使是现在,我在遇到不太了解的疾病的时候,依然会有那么几秒,觉得自己是不是患有这种疾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