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Discussion in '知乎日报' started by 漂亮的石头, 2016-04-28.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Staff Member

    Joined:
    2012-02-10
    Messages:
    487,766
    Likes Received:
    47
    日报标题:「你等到明天,我给你五颗糖」小朋友点头可不是随便答应的

    [​IMG] 暗涌,The Follower of Psychology

    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也许只需要换一种更接近孩子的方式。

    传统理论认为,四岁以下的儿童前额皮层发育不充分,不懂得延迟满足,所以对于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Kana Imuta 他们可不这么看。他们认为,之所以传统的实验方法对四岁以下儿童不能奏效,是因为传统方法的呈现方式有问题。

    传统的棉花糖实验范式对四岁以下儿童不奏效,所以他们另辟蹊径,巧妙地糅合了跨期选择的实验手段,采用了以下方式:

    一般认为儿童在四岁开始获得延迟满足能力,而三岁儿童尚不具备,于是研究人员找来三岁儿童和四岁儿童进行对比。研究人员设置了两种情境,在两种实验情境下研究者均告诉儿童,他可以选择即刻获得一张贴纸,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五张贴纸;两种情境的区别在于,前者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将两个选项分开摆放;而后者则改进了呈现方式,直接呈现五张贴纸,不进行区分。示意图如下:

    [​IMG]

    * 左侧为传统呈现方式,右侧为改进的呈现方式

    按照传统理论,三岁儿童是不具备延迟满足能力的,因此无论哪种呈现方式结果都应该是然并卵。传统的呈现方式下的实验结果的确印证了这一结论。

    然而改进的呈现方式下,实验结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被认为“前额皮层发育不完善”的三岁儿童展现出了延迟满足的能力!

    [​IMG]

    * 横轴为年龄分组情况,纵轴为延迟满足得分情况,分数越高代表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深灰色块为传统呈现方式下的结果,而浅灰色块则是改进后的呈现方式。

    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传统呈现方式下,三岁儿童被四岁儿童吊打;而改进呈现方式之后,三岁儿童居然迎头赶上、并驾齐驱。

    倘若我写到这里就此打住,这个实验就是不可信的。因为我只是草草地把对我有利的证据摆在台面上,对实验的缺陷却避而不谈。尤其实验对象是儿童时,实验的问题就会复杂许多:

    儿童会不会根本没有明白实验的意图,只是在呈现方式改进之后发现只有一个选项,就选择了等待?

    儿童在实验中会不会受到研究者期望的干扰?

    呈现方式改进后,儿童会不会只因为等待的奖励更丰厚而选择了等待?

    研究者怎么可能没想到这些问题呢。为了排除干扰选项,他们再次改进了实验方法。

    实验者在改进过的呈现方式的基础上,为了强调即刻可选的那一张贴纸,给它配了绿油油的底色,并且明确告诉儿童,选择等待可以拿走所有的贴纸,而那一张贴纸他们随时都可以拿走,进一步明确了实验意图。如图所示:

    [​IMG]

    * 右侧为二次改进的呈现方式,儿童被告知他们随时可以拿走绿色背景的贴纸,而选择等待则可以拿走所有的贴纸。

    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呈现方式是没有显著差异的,说明儿童很清楚实验者的目的。

    而为了明确奖励大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设定了不同的比率,从 1:2 到 1:5,等待的回报越来越丰厚。如果儿童是经过思考的,那么随着奖励越来越丰厚,选择等待的儿童会越来越多;反之,如果儿童不假思索地选择等待,选择等待的儿童的比例应该是基本稳定的。

    实验结果证明,儿童面临选择的时候可不随便。

    [​IMG]

    * 横轴表示选择等待可获得的贴纸数量,纵轴表示延迟满足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随着等待奖励比例的提升,儿童更倾向于选择等待以得到更多的贴纸。

    至此,我们可以确认:儿童明白实验的意图,也经历了抉择,实验结果也的确反映了他们的延迟满足水平。并且三岁儿童延迟满足水平的提高,确实得益于呈现方式的改变。

    通过改变呈现方式,使得儿童获得了本来“不具备”的能力,这不是第一例了。

    发展心理学巨擘让 · 皮亚杰曾认为,2-7 岁的儿童思考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具备“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为此设计了著名的三山实验

    [​IMG]

    如图所示,研究者让儿童回答布娃娃能看到什么,儿童往往回答不上来,皮亚杰因此认为儿童无法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事物。

    三山实验广受批评,批评者认为三山实验难度太高,如果选材更为贴近儿童的认知水平,那么他们是可以完成的。如在 Helen Borke 于 1975 年报告的一项任务中,背景被设定为一个有小湖、森林、动物、建筑物和人的农庄,而布娃娃被替换为美国著名儿童节目《芝麻街》中的角色 Grover。当研究者把 Grover 放置在农庄各处并询问儿童它能看到什么景象时,即使是三岁的儿童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

    这有力地反驳了三山实验的结论,而这也是一条重要的启示:

    我们认为儿童不具备某些能力的时候,可能只是问题的打开方式不对罢了。

    培养孩子的能力,也许只需要换一种更接近孩子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Mischel, Walter; Ebbesen, Ebbe B.; Raskoff Zeiss, Antonette (1972). "Cognitive and attentional mechanisms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 (2): 204–218. doi:10.1037/h0032198. ISSN 0022-3514. PMID 5010404
    2. Imuta, K., Hayne, H., & Scarf, D. (2014). I want it all and I want it now: delay of gratifica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 56(7), 1541-1552.
    3. Cole, Michael, Sheila R. Cole, and Cynthia Lightfoo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New York: Worth, 2004. Print.
    阅读原文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