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一位广东三甲医院的口腔科医生,被 20 年前的病患砍伤,最终失去了生命 相关链接: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一医生被砍至生命垂危 梁颖聪,专劝没病的人回家等死 这是对我们冲击最大的一次。 身份:广东省人民医院医生. 为什么这一次整个医疗圈炸锅?为何消息传得比哪一次都快、而且假消息层出不穷?凶残恐怕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毕竟医务人员见得太多。这次事件最大的冲击在于,它明确而残酷地告知中国医务人员这一事实:已经没有绝对安全区域了。 有人说北方、西部的民风彪悍?这次是在南方沿海了。 乡镇县区域更容易出事?已经发生在广州了。 都是小医院诊疗不规范导致的?这次已经在大三甲医院了。 耳鼻喉科高危,口腔科是公认低危科室?现在同样躲不过了。 出诊危险,那躲开诊室不上班总可以了吧?陈主任已经退休了,仍然在家中遇袭。 太多次了,我们安慰自己伤医事件离我们有距离已经太多次了,然而这一次事件迫使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正视这一现实:我们谁都没法完全躲避。 甚至对于家属也如此。以前一直担心我转行不干的母亲,总是劝说伤医事件离我很遥远的那个人,听到这次事件也沉默良久,然后跟我说:即使不出国,最少家里多装扇门吧。更多同事的更多家属,恐怕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冲击。 这次我们甚至没有人可以埋怨:医院并非不尽力,保卫也已经尽了本分工作,甚至凶手已经被抓过一次。疑似为危险的精神病患者的这一凶手,在上个月时已经被陈主任及同事发现过并且送警,据说曾被专门的精神科医院收治过。然而对于一个疑似为了 25 年前的手术、混入楼内蹲点数小时、在家门口伏击的凶手而言,这一切都没法保护陈主任。姑且不论现在的立法执法、工作场所保护是否已经做到位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一切到位了也仍然无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这是整个时代和人心的问题。 借用庄时利和专栏文章里的图,更多仇医的言论不再赘述。近期众多的事件热点并非完全孤立,这都是源于一个共同的社会基础。 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甚至在一代人、两代人当中都不一定能完成。这不仅仅是医患关系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氛围的问题。仇富、轻视生命、政府公信力严重低下、法治推进不顺利……这可悲的环境下莫说医患关系,其他行业都难以幸免。甚至全民免费基础医疗都没法解决问题。医务工作者能渴求的,只能是足够的生命安全保护,哪怕只是在工作场所也已经很足够了。 事实却是,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 暴力伤医已经是一个公认的社会问题了,根据中国医院学会 2013 年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报告》,至 2012 年高达 63.7% 接受调查的医院发生了医务人员遭受躯体袭击的事件,其中平均每所医院的发生次数高达 27.3 次。 那是否国外的月亮会比较圆呢? 图截自 2016 年 4 月 NEJM 上一篇关于在美国针对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场所暴力的综述(Workplace Violence against Health Care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数据来自美国劳动统计局,纵轴为工作者遭受暴力攻击导致脱岗的比例,数字为每 10000 人的发生率。医疗卫生工作单位里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是全部行业的近 10 倍之多,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并一直稳定在 1.4% 左右的高发生率。 进一步细看的话,直面患者的护士和急诊工作人员更是遭受了更多的威胁。在(doi: 10.1136/oem.2003.007294)这一调查中,每年 39% 的护士遭受过言语暴力,13% 遭受过身体暴力袭击。而对于急诊科医生,(doi: 10.1136/oem.2003.007294)这一美国全国的调查则表示 78% 在近一年中遭遇了暴力事件,其中 75% 是言语威胁、21% 是身体暴力,并且有 5% 发生在工作场所外,2% 甚至是跟踪行为。而急诊科护士遭受的比例更是夸张,遭受言语暴力的比例高达 100%,89% 都遭受过身体暴力(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1830728)。 美国对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场所保护已经是做得比较充足的了,仍然没法完全避免。2015 年,美国波士顿的 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的一个心外科医生被枪击杀害,因为一年多前接受他手术治疗的患者去世,患者儿子坚持认为与医生开的胺碘酮有关,在诊室枪击医生后自杀。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提出对医疗行业采取倾向性法律保护,也就是司法和执法过程中对于在医疗场所、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袭击建立特别的执法程序,采用更重的处罚。虽然有很多国家这么干了,但加强司法执法也只能提供法律威慑力,尽可能保护医务工作者,而在极端情况下仍无法保证其绝对安全——毕竟很多杀医者也同时自杀了。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开始在立法层面有所动作,但是在实际执行方面也没有看到成效,甚至发生了最近东莞儿科医生事件(怀孕儿科医生被打,反被当成打架嫌疑人监禁)。这次陈主任被杀害的事件让我们震惊、愤怒、悲哀,然而真正让人心寒的,还是东莞常平的这一事件。 反观陈主任遇袭事件,这以事件将一个冷冰冰的事实拍到我们脸上,那就是无论政府、社会提供多少保护,医疗行业仍然是遭受暴力袭击的高危行业。这永远都不会改变。在司法、执法更严格的地方情况会有所改善,但仍改变不了这一事实——美国就是很好的例子。 这样的环境下,从事这一行到底值不值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不少人已经因为这一理由而辞职了,但最少我是觉得这一行还是值得做的。 说个事吧,最近在我们科室的一个宣传微电影的页面有这么一条留言。 我也要谢谢你。谢谢你相信我的判断,还有给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只不过,如果国内对医务人员的保护还不尽快改善,恐怕跟我相同想法的人会越来越少。 另外,我能明白这一次袭医事件对于各位同行的冲击,也正是由于微信等通讯工具的应用,大家都能快速掌握到最近的事件进展,包括陈主任的抢救情况。然而,各种信息真假混杂,包括提前发布陈主任去世的消息、发布虚假的受伤图片等等。我不知道这其中有多少人是为了赶热点、赚流量,以及他们的动机如何,如果其中包含了对于受害者的消费,那实在太令人不齿了。 愿陈主任安息。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