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住在「火星」的贝都因人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5-2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看着很不像地球

    [​IMG] 赵强,别名哈尔滨大串,中东旅游从业者,阿拉伯语学习中。

    这里是我们开设的专栏 #我与世界的交集#。在这里,我们每个个体的“人”在海外的体验和故事。这一篇,要带我们行走约旦,探访居住在沙漠的贝都因人。

    发 自 约 旦 安 曼

    ■ ■ ■

    位于约旦哈西姆王国南部,距离首都三百公里处,有一片广袤无垠的暗红色沙漠,这里就是瓦迪拉姆,因其地形原因,当地人又亲切的称其为月亮谷。2015 年由好莱坞导演雷德利 - 斯科特(Ridley Scott)亲自执导,风靡一时的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选择在瓦迪拉姆沙漠拍摄,这块地貌好似火星表面的沙漠之地,自此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IMG]

    △ 瓦迪拉姆沙漠地形因貌似火星地表而受到众多好莱坞导演的青睐

    在瓦迪拉姆沙漠的北部,有这么一群人,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最古朴的生活方式,这里远离现代文明的纷扰与喧嚣,时间仿佛驻留于此。

    阿拉伯半岛人迹罕至,居住环境极其恶劣。早期沙漠中的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人们把这里的阿拉伯人游牧民族统称为贝都因人。当时的贝都因人崇拜多神偶像,史学家将这段时期称为蒙昧时期(也称作贾希利叶时期,英文 Jahiliyyah)。直到公元 7 世纪开始,伊斯兰教的风暴席卷了整个阿拉伯半岛,沙漠中的贝都因人也改信了伊斯兰教,成为了虔诚的穆斯林。

    1916 年,哈维塔特部落的奥达 - 阿布塔耶 (OdenAbu Tayeh) 决定带领部落加入费萨尔王子 (FaisalIbn Hussein) 领导的阿拉伯大革命队伍,自此,一直游居于瓦迪拉姆沙漠 (WadiRum) 的贝都因人才首次走入了外界的视线。

    为了自由而战,这只游牧民族用其尚武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向世界发出了呐喊。从贫瘠的阿拉伯半岛一直打到当时还是小城镇的安曼,再到当时无比繁荣的大马士革。革命成功之后的大部分人留在了更现代化的城市中,形成了早期外约旦酋长国首都安曼的主体。还有一部分默默的回到沙漠里继续过着朴素的游牧生活,仿佛根本没离开过。

    [​IMG]

    △ 阿拉伯大革命起义一百周年纪念

    引用一位仍然生活在沙漠中的贝都因朋友穆罕默德的一句话:

    这片沙漠就像大海,而我们贝都因人就像海中的鱼,我们的基因注定我们永远无法割舍对这片沙漠的依恋。

    [​IMG]

    △ 瓦迪拉姆沙漠中风蚀形成的高大山丘是攀岩爱好者的天堂

    在我第一次拜访瓦迪拉姆沙漠的时候,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穆罕默德。黑瘦的体型,170 左右的身高,他和我想象中的贝都因壮汉形象大相径庭。见面后,他让我坐上了貌似比我年龄还要大、开起来叮当作响的皮卡,直接开进了沙漠。沙漠中只有两道非常浅的车轴印,如果不是对这片沙漠十分了解,那么轮子是非常容易陷到沙子里的。一路上的人迹罕至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碰上了沙漠中的匪徒,并思考如果遭遇打劫,身无长物的我如何安全脱身。

    谁知几分钟之后绕过了一个巨大的沙丘,就远远地看见了一顶黑色的帐篷,“Welcome to my palace.”(欢迎来到我的宫殿)他笑道。这样的欢迎致辞让我不禁莞尔,“你自己一个人住在这里?”我问道,“不是,我有三头骆驼陪着我,在前面的山丘后面还住着我的邻居。”这样的“沙漠社区”让我想到是否会在这看到带着红袖标的社区街道管委会的大妈的倩影。

    看一个沙漠中的贝都因人富裕与否的很重要的一个考察条件就是拥有骆驼和羊数量的多少。像是穆罕默德这样拥有三头骆驼的年轻小伙子,是实实在在的黄金单身汉、钻石王老五了。因为沙漠中条件恶劣,传统的贝都因人并不太信任汽车这样的机器,风沙大的话,轮子不但很容易陷进沙子中,一旦沙子进入了发动机中无法发动,基本就等同于一堆废铁,所以拥有骆驼这样的沙漠之舟才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根本。

    [​IMG]

    △ 贝都因人放养骆驼

    穆罕默德随后招呼我走进他的帐篷。简单的木头架子上面盖了一层黑色的毡布,地上铺着阿拉伯风格的地毯,帐篷最里面放着一排坐垫,这就是他的会客厅了。帐篷并不大,但是日常生活的用具堆在角落里,十分齐全。

    我们一边喝着阿拉伯咖啡,一边闲聊。约旦政府帮助他们在不远处都修建了房子,并建立了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但是绝大部分的贝都因人仍然居住在沙漠的帐篷中,偶尔才会到村子里去住。当地人的收入来源十分有限,放牧羊和骆驼,或者给游客做向导以赚取生活费用。偶尔还会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交换日常需要的物品。

    [​IMG]

    △ 贝都因人居住的帐篷的外观,这个帐篷算是大户人家的了

    一直以来,众多男性同胞们最羡慕的无非就是阿拉伯人可以娶四个老婆了,于是我问到穆罕默德的婚姻状况,他回答没结婚。于是我又半开玩笑地问,“以后想要娶几位老婆?”没想到他回答说:“一个老婆就足够头疼了,两个老婆岂不是双倍头疼”。这样的回答让我哈哈大笑,没想到让无数男人艳羡的阿拉伯人种族福利,竟然会得到本族人这样的一个评价。事实上现在的贝都因人、阿拉伯人,大都实行一夫一妻的组合。在外人看,未免有些政策浪费。

    热情与好客是一直以来贝都因人的传统,无论是否熟知,只要来到贝都因人的家里,一杯红茶或咖啡是少不了的,时间合适的话也许能蹭到一顿丰盛的晚餐,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穆罕默德的邻居是一个幸福的一家四口,男主人阿布欧麦尔是一个标准的贝都因大汉,笑声爽朗隔着很远就能听得到,女主人非常腼腆,给我们端上一杯红茶之后就接着去做家务。两个大概八九岁的男孩子则一直围着我好奇地上下打量,阿布欧麦尔说,这里很少有东亚人的身影,所以孩子们比较好奇。

    这是一个标准的贝都因家庭,男人在政府部门工作,每天上班五个多小时,其它时间放牧或者给游客做向导,女主人主要对内,做家务和照顾孩子。两个孩子上学的时候一家人在村子里住,不上学的时候就跟父亲一起放骆驼。这里的孩子娱乐活动十分有限,没有电子游戏没有 iPad,但是却非常开心,沙漠就是最大的游乐场,而骆驼就是最好的玩伴。

    [​IMG]

    △ 贝都因人饲养的骆驼

    选择一头钟意的骆驼骑着去看瓦迪拉姆的日落,绝对是来访瓦迪拉姆必不可少的项目。跟随贝都因人的脚步,寻找一个视角良好的沙丘,坐在高高的沙丘之上,看着夕阳的余晖将本来红色的沙漠慢慢染成酒红色,听着当地人轻声讲他们的故事,这些一切的一切才构成了贝都因人的生活。

    晚餐是把装有羊肉和蔬菜的锅用锡箔纸包好并埋在沙子里,用加热沙子的方式去弄熟羊肉,这样的传统风格的贝都因晚餐名叫扎勒波(阿拉伯语: ),让无肉不欢的我大快朵颐。这样做出来的羊肉在最大保持了羊肉本身鲜嫩的同时也让羊肉品尝起来有全新的口感,肥而不腻。

    [​IMG]

    △ 扎勒波烤肉

    这里没有麦当劳、必胜客,没有菜市场肉铺,甚至有的时候不用现代炊具。食物的原料基本全部自给自足,他们用有限的食材,利用自然规律在这片了无生机的沙漠中繁衍了一代又一代的贝都因人

    像是穆罕默德、阿布欧麦尔这样生活在瓦迪拉姆沙漠中的贝都因人,大概还有千人左右。因为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贝都因人选择离开沙漠,到城市中享受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各种便利。

    我曾经问过穆罕默德,以后是否会为了下一代的享有便利的生活条件、更好的教育选择离开沙漠。他回答说,我尊重孩子们的选择,但是我认为我没有办法离开这片土地,我一定会告诉我的孩子们他们是贝都因人,沙漠是我们的根本,是我们的一切。离开了沙漠,贝都因人将不再是贝都因人,就会和一般的阿拉伯人没有任何区别。

    [​IMG]

    △ 贝都因村庄中放学的女学生,大部分阿拉伯包括贝都因女人都是成年之后才开始戴头巾,大概 12 岁左右,也有的女孩不戴头巾

    劳伦斯说过,这片沙漠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因为它的干净。但是我觉得这片沙漠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生活在这片沙漠里的人。他们不受外部因素干扰,保持数百年来最朴素最谦卑的生活态度。他们是这片月亮谷地的主人,也是这片月亮谷的“遗民”。

    - END -

    责任编辑 | 付 饶

    版面编辑 | 付 饶

    编者注:作者赵强,别名哈尔滨大串,中东旅游从业者,阿拉伯语学习中。其人三观端正热爱生活做梦都想环游世界尝遍全世界美食,完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血青年。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