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第一遍看被女同性恋吸引,后来才发现这部电影的深意 鲁星源,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 当第一个公交车进入镜头的时候,我就觉得真实得难以置信,我不知道你们能否理解,就那公交车刹车停车启动的声音,都让我熟悉得回到了在法国的生活。 看完电影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一部爱情片,拍得很真实很美,他让女同的故事享受了普通爱情片的待遇,没有什么奇怪狗血的剧情,但又是那么让人遗憾。这普通简单的爱情又因为是同志片,所以会让人更加震撼。当她的头发不再是蓝色,她们的爱情就开始慢慢地变淡了(此刻,阿黛尔应该很想唱「慢慢」,误),此后阿黛尔开始穿各种蓝色衣服,我想是因为怀恋与后悔吧。 这部电影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我发现错了。这部电影讲的是生活中的阶级。 前段时间有篇网络文章很火,讲的是一个女人再好看,但是和男的不是一个阶级的人,都不会得到幸福。结论或许没什么问题,但是这篇文章把所有的阶级归结成了「钱」(很适合现阶段的中国),而这部电影则很清楚地交代了,钱在阶级中影响很小。阶级在于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吃过的饭,看过的画,做过的梦。 阿黛尔受家庭影响,比较信逢实用主义,只想简单的当一个老师,而她聊过的人几乎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第一个男生梦想是创立音乐品牌,发掘音乐人,他自己也玩儿音乐。然后是 Emma,为自己的画画事业而奋斗。还有是她在 Party 上认识的喜欢夸夸其谈的男生,那个男生则是一个去过美国的演员。当阿黛尔给 Emma 讲自己想当且喜欢当老师的时候(猜想一下或许只是她在这方面还不错?),Emma 则不大相信并反复确认,因为对 Emma 来说这个事业不够有「情怀」不够有理想,甚至都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得到。文化与知识结构方面,阿黛尔没有看过 Emma 在高中时候看过的书。在派对上,那个女博士问她是做什么的,她说她是托儿所老师,那个女博士则说她双学位女博士,怕她理解不了她所研究的东西,所以又问她知道 Egon Schiele 吗,她说她不知道,而 Emma 则觉得很尴尬,马上说我给你说过的,阿黛尔觉得很茫然,那个女博士又对 Emma 说,你为什么不给她看看那些作品,Emma 随便附和了一下,就转移话题聊克林姆了,而阿黛尔只有似懂非懂得听。 在家庭背景方面,更是千差万别,Emma 家庭条件优越,为了阿黛尔的来临专门买了牡蛎,而阿黛尔家则只准备他们家总吃的意大利面,阿黛尔说自己不喜欢吃牡蛎,但其实是没吃过(她不知道柠檬要淋上去),尝试之后,马上又吃了一个。Emma 继承了她父亲的艺术才能,家里有很多画,当聊到 Emma 生父的时候,Emma 的继父也不示弱的说自己也是艺术美食文化爱好者。Emma 家有礼貌并且思想开放,在吃饭前,他们敬酒是敬的爱情,之后也把她们安排住在一起的。而阿黛尔家,她母亲不理解学哲学有任何意义,更觉得一年根本学不完,而她父亲则说艺术生工作不好找,她母亲更不礼貌地说只有死了的画家才赚钱,Emma 十分无语,就快爆发了,但是马上(因为良好的家教?)把恼怒压了下去,只是说自己也做平面艺术,表明挣钱生活没问题,而阿黛尔的父母还喋喋不休。 Emma 意识到阿黛尔生活的空虚无聊,鼓励她进行创作,多做些自己喜欢的事,但是阿黛尔自己并没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是把情感完全寄托在 Emma 身上。当 Emma 不在的时候,阿黛尔则无所事事,最终出了轨,破坏了她们感情(当然破坏她们感情不仅仅是她出轨)。她们分手后,阿黛尔则完全崩溃了。一个把感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人,她可能会很幸福也可能会很不幸,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幸福与不幸,她都无法掌控一丝一毫。 最后的镜头,一抹蓝色的阿黛尔走向了远方,而她可能的幸福则跑向了另一头。 好一个普通的生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