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冰火两重天」的照片,光靠 PS 还达不到效果 木西AlexanDENG,公众号:alexandeng. 摄影/反鸡汤/感情问题/抑郁症/经济学 讲真我觉得冷暖对比的风光,说实话不是调出来的啊。 而是在每个日夜转换的神秘时刻,天地间都会呈现出不小的色温差,这样大规模的色温差导致了画面本身就存在于冷暖色调之中。 其次,还有人造光源自带的色温差,以及一些物体表面存在的色彩与环境光线之间的差异,会导致画面产生冷暖对比。 总结起来, 【形成自然的冷暖对比的仍然是前期景物本身就存在的色温差。】 后期方面, 1.粗暴的调整,通过白平衡调整,让冷暖色调都能呈现出来——如果色温显著偏向冷暖中的一方,则不会出现冷暖对比,而是冷或暖与白色的对比。 2.分开强化蓝色 / 青色 与 红黄橙的饱和度与色相。这个就很容易理解了。 举例说明: 例子 1. 城市灯光与天光的色温差 比如黄昏已经结束,城市正在入夜。 正巧巴黎的街道有着色温很低路灯,形成橙色的街道车流。 而云层之上的天空仍然处于 Nautical Twilight 的照射下,呈现出浓浓的蓝色。 此时我以埃菲尔铁塔上,大功率的探照灯为白平衡的基准,把那束光芒调整为白色,天地间就自然呈现除了强烈的冷暖对比。 然后根据自己喜好,适当增加【橙色】饱和度,以及【红色】与【黄色】进行适当的色相便宜,增强橙色的范围。 但根本上仍然是依靠着前期本身存在的色温差异,进行一个尊重事实的调整,而不是变魔法一般的修改画面色彩。 例子 2. 建筑表面与路灯的色温差 同理,以左下角建筑物的白色墙面作为白平衡的基准,让万里无云的天空和建筑呈现出高色温冷色调,而立交桥上的车灯与路灯则自然呈现出低色温暖色调的状态,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例子 3. 人造光源与特殊自然环境的色温差 雪面的影子是蓝色的。 这是一个很基本的常识,因此对比例子一之中巴黎,这里被微弱的天光照亮着的屋顶,正好如同白天处于阴影之中的雪面,自然地泛着微微的蓝色。而城市的街道自然不用多说,昏黄的路灯自然是低色温暖色调,正好就形成了这种强烈的对比。 如果画面中房屋的顶部没有雪,那么显然不会泛出蓝色。 例子 4. 人造光源间的色温差 比如这两位哥,处在不同色温的灯光照射下,也就有着冷暖的对比。 包括问题描述中的两座桥之间的冷暖对比,也同样是人造光源之间的冷暖对比。这种时候只能看脸,遇上就遇上了,遇不上也没办法强求。 而实际上, 这种自然的色温差是非常讲究时机的。 很多时候有着金灿灿的夕阳,但天空时刻未到, 就不会有着强烈的蓝色,强行调色只会显得失真: 反例 1. 顺光夕阳与天色对比 因为顺光机位的 Magic Hour 比逆光机位的来得早(因为离夕阳远啊,在东方 / 日出则反过来),因此往往逆光机位金色恢弘的时刻,大气的色调并没有很蓝(因为高空中太阳的位置还很高)。也就无法强行调整色温差。 比如这张也是,没有上一张的云层能很清晰地看到天空,然而天空并没有很蓝。 靠着 GND 压制的色彩有着比较沉着的蓝色,但仍然不如巴黎那张蓝。 因为处于黄昏更早的阶段。 反例 2. 根本没到有冷暖的阶段 此时的太阳只能叫西斜, 还根本没到大规模火烧云的阶段, 也就不可能存在很强烈的冷暖对比,这已经是德味十足的徕卡 CCD 加蔡司镜头的色彩,仍然不可能在这个阶段获得强烈的冷暖对比。 当然这一切和调色有一定的关系,但是都基于较为准确的白平衡之后,进行色彩的强化,而不是强行加冷暖变魔法。 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