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艺术自己也在问,「这算是艺术吗?」 知乎日报注:观念艺术,也称概念艺术,发源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更加强调作本自身所体现的概念,而非艺术有形的表现,甚至可以抛弃艺术实体的制作,而直接将艺术附着于现有的实体上,法国艺术家马歇尔·杜尚的《泉》被认为是观念艺术最早时期的作品之一。 温绚,万物静默如谜 本答案干私夹杂,所有未给出链接的推荐文章可在 UbuWeb 或 Art In Theory: 1900-2000 上找到全文,作品可参考 Artsy: Conceptual Art 1. 历史背景主要两条线。 一是杜尚及达达主义。自杜尚的泉(1917)后,现成品(readymade)这种只需要艺术家签名不需要艺术家技巧的物品已赢得了「艺术品」的地位,这种杜尚式的观念艺术影响了 50 年代至 60 年代的后达达主义,例如 Jasper Johns 的美国国旗,Robert Rauschenberg 的白板。60 年代兴起的激浪派一方面深受杜尚影响,另一方面也受 John Cage 的偶发艺术影响,而两者都是置「观念」于艺术品本体论层面讨论的。 另一条线则是抽象表现主义及对其反抗。Greenberg 认为绘画需要从摄影、戏剧、雕塑、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中确立自身独立性的唯一出路是探索媒介的平面性,所以大力推崇蒙德里安、波洛克这些抽象表现主义的大平面。尽管极简主义用重复、序列、简化的手法削弱了艺术作品中作者的权威,是对现代艺术式 authorship 理论的反抗,但它依然没逃出 Greenberg 式形式主义。而极简主义面临的另一大问题是,它不断简化的创作理念决定了它将终结于自身,毕竟任何媒介的简化都有尽头,而即便用新媒体代替旧形式(如 Donald Judd 的荧光塑料板),也无法避免堕入形式主义的陷阱。 这部分背景读读二手资料就行了。 杜尚的尿壶:Marcel Duchamp, "The Richard Mutt Case" (1917) Greenberg 关于抽象表现主义建立现代绘画独立性的一篇,Clement Greenberg, "Modernist Painting" (1960 ) 2. 观念艺术诞生在这个交叉路口。它的鼎盛几乎是必然的。 首先,他们想要全面反抗现代主义中唯美、作者中心、经验主义倾向。Greenberg 认为艺术是关乎经验而非关乎原理的("Art is a matter of experience, not of principles", Art and Culture),而观念艺术认为艺术品的诞生不一定要遵从这条单行道。如 Sol LeWitt 所说「在观念艺术中想法和观念是最重要的。当艺术家用观念作为艺术形式,那么所用计划和决策都将在执行前完成。思想成为一个创作艺术的机器」。观念艺术以观念为根基,而非以艺术家的技巧、审美为根基,那么艺术品的定义便不再是唯美的、有大师技巧的,而是成为在物质层面上可复制,只求概念层面独一无二的东西了,这和传统对艺术的定义就已经大为不同。同时,在观念艺术中,作品的创作与诠释不再是截然对立,这也是对艺术理论存在意义的挑战。 (图片来自私人 PPT,请勿转载) 其次,既然观念艺术视观念为核心,艺术就被去物质化了(dematerialization):艺术不再只限于传统媒介,不需要满足传统审美标准,甚至不需要作为商品存在。被称为机构批判(institutional critique)的观念艺术便是在商品属性上做文章的 —— 认为艺术馆不只是「中立」的展出场所,而是通过对「高雅艺术」的界定塑造艺术市场和影响艺术家创作方向的 shaping force 之一。 这一部分则需要读一手资料。 首先是 Sol LeWitt 1967 年的"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近乎被解读为观念运动宣言。(见上图) Joseph Kosuth 1969 年的 Art After Philosophy. 他认为以杜尚式的"analytical"方式探索艺术的自觉性才是现代艺术的开端。 Lucy Lippard 的 Six Years: Dematerialization of the Art Object. Lucy Lippard 自己是艺术批评家,而他前夫 Robert Ryman 是观念艺术家,这本书收录了很多观念艺术家的文章及访谈。 1967 年英国的观念艺术家们创建了 Art&Language,他们的杂志 ART-LANGUAGE 大概是全面了解观念艺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了。不仅包括了大量英国艺术家的文章,像 Joseph Kosuth 这些美国人也有加入,而后期美国的观念艺术组织 Society for Theoretical Art and Analyses 也与 Art&Language 合并了。每一期的 editorial 都值得看,感兴趣也可以慢慢翻目录,其中很多原文可以在 UbuWeb: Papers 找到。除了 editorial 以外比较重要的几篇包括 Sol LeWitt,"Sentences on Conceptual Art" (1969 #1) Lawrence Weiner, "Statemens" (1969, #1) Joseph Kosuth, Introductory Notes from the American Editor (1970, #2), (也收录于前面说的那本 Six Years:Dematerialization of the Art Object) Victor Burgin 的 Situational Aesthetics 和 The Absence of Presence ,前者是 1969 年正值观念主义运动兴盛时的文章,后者是 1984 年,风头已过的回望。 3. 最近看到一篇 2003 年对 Sol LeWitt 的专访,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谈凯奇,激浪派和极简主义(上)。采访者一句话深得我心:「亲历一个时代所带来的乐趣之一,就是你知道哪里是干净整齐记载得历史,哪里是经修改过的无足轻重的偶然事件」,的确如此啊。虽风头已过,却很可能永远改变了「艺术是什么」的可能性答案。甚至过了这么久,还能在 Damien Hirst 身上看到那个风潮留下的痕迹。 很多人认为,观念艺术再往下,是将艺术推向不得不需要哲学做注解的死胡同,他们由此担心艺术的未来,甚至 Carl Andre 自己多年以后也跟媒体说观念艺术是骗局(见 Modern art pioneer dismisses contemporary works as 'humbug')。作为学艺哲的,我看艺术时不免带着哲学生的视角,也时常觉得观念艺术本身的确像哲学作品,因为它呈现在观众面前首先是以激发思考为先,而不是先诉诸于感性共鸣或创造 Aesthetic pleasure。例如 Joseph Kosuth 的三把椅子是将所指与能指,观念与实体的问题赋形于艺术(可以追溯到马格利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 Joseph Kosuth, One and Three Chairs,(1965) Damien Hirst 对死亡的探讨也是延续了观念艺术的原则,90 年代那件 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便是让艺术品作哲学问题的赋形: 是骗局还是前卫的尝试有待后人评说。只是,换个思路想想,没有激进的探索又怎能找到艺术的边界呢? 如果将观念艺术视作对「艺术应首先诉诸感性而非理性」这条假设的质疑,那么从某个角度来说,观念艺术与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这些前卫尝试一样,都是艺术在自身中质疑「艺术是什么」的尝试,都是艺术自觉性的推进。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