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用过 QQ 音乐,酷狗和酷我吗?它们现在成了一家人 相关链接:QQ 音乐与海洋音乐合并,腾讯控股 贾郑婧,音乐×科技 简单说两句。 这件事并不意外。 海洋音乐自己上市略困难。腾讯为什么入局呢? 又要提音乐产业了…… 大家都喜欢更规范的市场,而想要规范市场,就必须制定规则和标准; 想要形成规则和标准,大概有以下 3 种路径: 1,内容方强势。行业历史悠久(参考美国),给了上游也即内容方足够多的时间去发展壮大,形成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几大集团。环球、华纳、索尼这几个巨头,他们之间当然处于竞争关系,但是跟下游渠道谈起正事来还是非常懂得协作统一,比如要价和授权曲库方面。 2,市场管理方强势。政府主管部门(参考韩国)出面企划未来发展蓝图,并制定非常严苛的规章制度来保护市场中的玩家。 3,渠道方强势。巨量的 C 端用户,和成熟通畅的付费通道(参考 20 世纪初期爆发的彩铃音乐和中国移动),倒逼上游不得不遵守渠道方制定的规则和标准。 那么具体说到国内情况,国内音乐产业历史太短了,上游内容方还没来得及发展壮大,还呈现多且散的状况,就迎来互联网大潮,因为生产音乐门槛降低、传播成本降低(也就是唱片公司的两个核心优势)而导致进一步的上游碎片化,那么上述路径 1就排除掉了。 PS. 如果上游太散弱,当他们与渠道方(比如 QQ 音乐们)合作时,首先是渠道方合作成本太高了,需要挨个去谈判,而内容方们的合作方式条款又无法标准化,每家一个思路,进一步抬高合作成本;其次是当有多个渠道方上门合作时,散弱的内容方好不容易看到块肉,胡乱要价很正常(然而什么叫『胡乱要价』也是缺少标准去评判的),钱给够了倾向于眼前利益签独家也行。因此到了可怜的 C 端用户这里就只好各种 app 换着听了…… 路径 2,嗯,加油。其实 2 跟 1、3 一定是兼容的,且 2 属于必备。 那就只剩下路径 3。 渠道的强势在于:(1)巨量 C 端用户;(2)成熟付费通道 当年彩铃音乐(当时统称无线音乐)+ 中国移动的配置里,(1)和(2)都是满足的。 而在如今,几个大渠道都具备(1),但不一定具备(2)。 一直觉得,并不是美国市场在关心什么,我们就该同步关心什么。 比如,美国市场在关心付费听音乐的事,而以我们的音乐产量、质量,恐怕真没到强制市场为了听歌付费(这种简单一买一卖)的时候。然而,如果(2)不具备,又难以称之为渠道。 所以一个合格的强势渠道,一定要想办法满足(2),且付费通道不一定要照搬美国。 毫无疑问的是,QQ 音乐和酷狗 / 酷我都是着眼于覆盖主流用户,QQ 音乐 + 酷狗 + 酷我在覆盖主流用户方面几乎已经无人能敌了。这意味着向着路径 3 再近一步。 有趣的是,几乎同步,微信朋友圈解封了虾米音乐…… 对了,看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路径 3 里上游内容方好可怜(但是路径 1 里 Spotify 们也很可怜啊)。 然而我国上游内容方让人抓狂之处不在于散和弱,而在于缺乏工业世界商业世界的合作和服务意识。缺到什么程度了呢?N 年前向渠道方(比如音乐网站、电台之类)提交音乐文件时,格式、文件名、图片等等经常都是乱七八糟,现在看起来依然没有太大改观。就更不要提我接下来要说的了:你能想象,假如电商进货时,供货方把货往地上一扔扭头就走是什么场面吗? 流媒体音乐服务平台们,都在绞尽脑汁分析他们的音乐库,想办法各种归类,并努力向听众推荐他可能喜欢的音乐 + 不知道自己会喜欢的音乐,然而供货方却把货扔地上就走…… 甚至于供货方说:呐~表格都在这儿,你自己去搬吧…… 如果上游内容方能有一点淘宝卖家的精神,像填写商品属性一样认真标注自家曲库的歌曲风格流派感情色彩词曲人演唱者版权信息等等,渠道方也不至于被活活气死。那么,如果真需要上游内容方把自己曲库标注清晰,从生产的那一刻起就具备这种意识:推给什么听众?什么场景听合适?如何跟渠道方协作?而这种意识的形成,和生产行为、流程规范,又要依照怎样的规则呢?当然需要一个强势渠道方来制定标准规则了。 总要有人终结混乱、制定规则的。腾讯站出来一点不意外。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