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总的来说,《黑色闪电》是俗套里的一个精英 王写写,微信公号:PictureWriter。只爱写作 传记电影是典型的人物驱动故事,许多这种体裁的作品都衍生出了自己的套路。它们结合成长片和励志片的特点,再将主人公放置在历史剧所专注的,那些戏剧性的特殊大背景下,以此为滥觞。无论是虚构的——如《阿甘正传》、《洛奇》,还是真实的——如《国王的演讲》、《点球成金》,往往突出的是渺小的个体在时代和洪流中,逆流而上,书写自己的人生传奇的故事。自由、勇气、抗争与不屈,这些情感是全世界普遍的共鸣点,自然也成为了传记电影屡屡直入心灵的关键所在。 人们喜欢看个体与时代命运之间的抗争,喜欢看失意者或小人物攀登巅峰的逆袭,喜欢看从默默无闻到万人敬仰的历程。在这里,各式各样的煽情戏码是必不可少的。传记电影讲求的就是如何充分构建出这些情感,进而引起观众的共鸣。无数伟大的传奇的人物都曾被搬上过大银幕,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在银幕中,许多时候他们变得有些千篇一律,成为催泪和励志的象征。 我在这里所指的是那些相对主流的传记电影。这种结构催生的是一大批引人向善、催人泪下的命题式作品。而像《巴顿将军》、《末代皇帝》等传记电影,之所以能成就伟大,在于创作者将着眼点落在人物本身,努力挖掘他们的复杂性和争议性,而不仅仅将他们变为一种鸡汤味儿浓厚的功能性符号。 《黑色闪电》没有脱离这种滥觞。这是一部具有一定警世性和审视意义的作品。就像标题写的那样,这部电影用有限的几个关键词就可以概括——有色人种、百米飞人、师徒情谊、法西斯与奥林匹克。影片改编自奥运会冠军:杰西·欧文斯的真实经历。在种族歧视和法西斯主义盛行的时期,他参加了 1936 年的柏林奥运会,并摘得四枚田径金牌,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用自己的成绩回击了希特勒的种族优越论和美国的黑白问题。 剧情的结构和主题并没有脱离常规体育传记电影的路数,是我们看了几百遍的那种励志电影。影片从 1933 年,主人公在俄亥俄州的家乡开始,首先摆上台面的就是种族歧视的主题。故事在这里没有被赋予什么新鲜的角度,白人和黑人的矛盾很容易就能产生大量的戏剧冲突,这些桥段我们也在其他探讨歧视问题的影片中都见过了。紧接着,影片进入到一条复线中,杰弗里·布伦戴奇与官僚们谈论着美国是否要参加第 11 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景。 整体上来说,《黑色闪电》是俗套里的一个精英,作为田径运动题材的作品,它没能达到《烈火战车》那样的高度,使得其现实意义要大于作品质量。作为一种雕琢情感的电影种类,影片的视听方案和剧作技巧都很循规蹈矩,没什么缺陷,也没什么新颖独特之处,难成为一部流芳永世的经典作品。但影片仍旧有可取之处和值得称道的编排。从杰弗里赢得抵制奥运会的投票,顺利让美国代表团踏上德国土地的那一刻开始,影片才变得有意思起来。 在去柏林之前,电影都是在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下进行。平庸和乏味的桥段比比皆是。仅有的几处亮点都是靠着杰弗里去德国考察这条支线支撑的。杰瑞米·艾恩斯曾经给我们奉献了无数经典的角色,但杰弗里·布伦戴奇算不上其中一个。即便如此,艾恩斯用他熟悉的方式,演绎着这位历史上唯一一个来自于美国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在影片中,他还只是建筑师的身份)。碍于人物形象和角色重要程度的影响,我们很难看到艾恩斯有什么更精彩的发挥。但是他在有限的戏份里仍旧很好地把艾弗里的复杂性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出生在底特律的精明商人,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同纳粹角力,又是如何权衡利益相关问题的。 即使这不是艾恩斯最好的演出,但如果没有他的角色,兴许影片的气场会垮掉不少。史蒂芬·詹姆斯饰演的主人公杰西·欧文斯,属于那种不断被生活鞭打的愣头青,他如其他黑人一样,遭受着白种人的冷眼和嘲笑。他出生在一个黑奴后裔的家庭,贫穷和隐忍是其生活的基调。本片将一些细节表现得比较到位,比如杰西总是在谈话时,不敢正眼直视对方。影片将他的气管炎和肺炎一笔带过,只通过母亲的台词提了一句。问题是,这种力度不足以让观众对他产生同理心。在影片前半段,导演史蒂芬·霍普金斯对杰西的描写是拙劣的。我们没能充分与他的苦难感同身受。 很快地,杰西遇到了贵人拉里·斯奈德,一位大学田径教练。至此杰西再也没在银幕中经历什么重大困难,没钱的时候,拉里会资助他。遭受歧视时,拉里会替他出头。出现感情危机后,拉里也会耐心劝导。在受到告诫不要去参加奥运会后,拉里也没怎么费力就让杰西回心转意了。 我们都知道励志片的主人公不应该一帆风顺的。因此在某一场比赛中,杰西输给了另一位黑人对手。桥段的安排虽然合理,但却比较生硬,也非常俗套。杰西自己控制不住下半身,与一位女歌手发生关系,导致未婚妻离去,然后杰西抛弃女歌手,在原配的工作场所前等待一天,就这么和好结婚了。这段感情线的处理苍白无力,实在叫人提不起兴趣。 不过拉里和杰西还是有着令人动容的感情。二人是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拉里显然是个支持种族平等的高尚人士,他与杰西亦师亦友的情谊,通过几段对话呈现的淋漓尽致。但话说回来,那些台词有有点儿过于说教了。 另一个缺陷是,整个故事中,杰西·欧文斯只因为情感问题而遭受过一次失败。其余时间,他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地赢得了冠军。缺少曲折的戏剧性失败和心理反应场景,是影片没能成功煽情的问题之一。 在忍受了无聊而充满鸡肋段落的前一个小时后。影片的观赏性迈上了新的台阶,在这里有三个比较有趣的人物设置,一个是戈培尔,一个是里芬斯塔尔,还有一个是卢兹·朗。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在《黑色闪电》中作为一名反派而存在。他的形象冷峻无情,在影片里成为了希特勒的某种化身。镜头展现了他面无表情地与杰弗里斡旋,观看电影时的严峻神态,以及观赏比赛时隐隐透出的担忧。他是纳粹机器中最重要的齿轮之一,通过这种机械性的言行,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为党卫军喉舌的戈培尔部长,那种令人战栗的气场。梅舒拉特的表演相当精彩。 莱尼·里芬斯塔尔对于知晓世界电影史的影迷来讲,成为本片一个不小的亮点。她的《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两部纪录片,虽然制作目的是为了宣传法西斯主义,但其伟大的艺术成就和镜头语言,无法被人忽视。 里芬斯塔尔被誉为“现代纪录片之母”,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女导演之一。她对美有着极端的追求,善于使用广角镜头来表现恢弘壮丽的场面。其所导演的几部片子均有着突破性的艺术手法,将奇观式美学展现得无人能出其右。由于超强的感染力,她所拍摄的作品确实让人有对威权意志拜服的冲动。 因为在演艺生涯期间,长期效力于第三帝国,里芬斯塔尔也成为最具争议性的导演。但她一直声称自己不关心政治,只是为了追求极致的美,无论这种美丽是否有毒。也因此,许多人对她的工作无法释怀,也不愿承认其艺术成就。在《黑色闪电》里,里芬斯塔尔大致被描绘成了一位正面角色,她只是一名无法叛逆时代洪流的女性。影片对里芬斯塔尔的叙述,有那么一些元电影的味道。通过画面中女导演的镜头,观众得以在最后看到杰西腾空而起的瞬间。 卢兹·朗,起初在故事中作为与杰西争夺金牌的对手存在。但很快,我们发现这是一位不认同纳粹政府的德国运动员。“我热爱我的国家,但这一届政府里人人都是疯子”,他如是说道。 朗是这一届意识形态挂帅的奥运会中,一抹难得的亮色。他的存在,没有让奥运会变得彻底黑暗无光。在杰西等人来到柏林时,他的队友们提醒他要小心这名德国人。但很快,观众随着杰西的视角,对他的印象发生改变。在比赛中,卢兹·朗时刻都在关照着这个黑人小子,并且在杰西已经拿到金牌的情况下,继续给予鼓励,间接促成了他的世界纪录。这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人物,不仅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也让影片更加美好起来。 在真实历史中,卢兹·朗是党卫军冲锋队队员。如里芬斯塔尔一样,朗也是无法与历史抗争的一名卑微角色。在当届柏林奥运会上,朗真的与杰西·欧文斯手拉手奔跑绕场一周,搞得高官们非常不悦。为了取得博士学位,朗在 1939 年成为纳粹党员。1941 年,他被召入德意志国防军,并在 1943 年西西里岛战役中死去。有一部纪录片讲述了朗的故事,其中他的儿子与老年的杰西·欧文斯有过对话。 对 1936 年第 11 届柏林奥运会的呈现,《黑色闪电》走的要比《坚不可摧》远得多,也细腻得多。电影在这里告诉人们,体育与政治纠葛不清时,会扭曲到一种什么地步。 众所周知,这届奥运会成为了纳粹的宣传工具,巨型体育场四周红彤彤的纳粹旗帜,象征着战争阴云的飞艇,几十万人站立向希特勒行纳粹礼的场面,震撼人心的同时,也异常惊悚。这些场面的价值在于,再次提醒人们那段面目狰狞的历史。臭名昭著的柏林奥运会,作为粉饰法西斯的宣传工具的同时,也扭曲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 影片以一个长镜头来记录杰西·欧文斯初次踏入奥运会场的震惊和迷茫。起初,他与教练在漆黑的入场口分别,人物的逆光剪影成为段落的定场诗。随后长焦镜头紧密跟随欧文斯的身影,时而面对人物面孔,推进至近景甚至特写,表现人物情感变化,时而跟随人物视点,展现奥运会场的盛大和狂热。通过广播音效宣布希特勒亲临会场开始,我们随着主人公意识到,这种狂热更多是政治上的。在镜头运动的过程中,天上挂着万字符的飞艇,会场周边的旗帜都被收于眼前。在这里,会场观众的喧嚣与杰西的静默构成镜头内部蒙太奇,对比感强烈。 《黑色闪电》将一切力量都灌注在了杰西通过赢得金牌的方式,与德国纳粹政治和美国种族歧视的挑战。这里,体育被赋予了新的一层意义,但另一方面,体育又是徒劳的。杰西赢得再多的金牌,也阻挡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他甚至无法改变自己回国后的生活处境——这位获得了四枚金牌,打破多项纪录的奥运选手,在参加晚宴时,仍旧只能从员工通道进入到会场。 正如杰西与朗在喝酒聊天中说的那样:“我不在乎希特勒是如何怠慢我的。令我伤害更深的,是我的家乡,美国那无处不在的歧视。”影片在结尾用一行字幕交代了,白宫从未对杰西取得的超凡成绩发过一封电报。然而由于作品技巧上的模糊性,真正的主旨偏离了方向。我们无法很好地体会到杰西真正在乎的是哪里的歧视,只记住了通天而上的黑色万字符,以及这名黑皮肤运动员在纳粹地盘上欢呼庆祝的场景。 声明: 本文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演绎、建立镜像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任何违反本声明的行为均属于非法行为。 非盈利用途须在保持文章图片完整性、完整标注作者信息(与作者本人联系以取得详细信息)和文章来源的前提下,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盈利性用途,须提前联系作者,在完整标注作者信息的前提下,征得作者同意并支付相应稿费后方可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号:论戏书影(PictureWriter)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