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未来 30 ~ 40 年中国房价有下跌的可能么?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16-08-0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7,766
    赞:
    47
    日报标题:多年以后,可能你觉得房价没跌,但其实它跌了

    [​IMG] 金超

    这个问题其实还挺深刻的,这相当于问,房地产周期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一个价格周期(price cycle),还是一个交易量周期(volume cycle)。

    Leamer(2007)用美国数据做出来的结果是:房地产周期是一个交易量周期。原因是房产持有者特别讨厌房子的名义价格下跌(aversion of nominal loss)。这样一来,在房市不好的时候,多数持有者的选择不是降价卖,而是攥着不卖。当然,紧急情况除外。

    这个行为和另一项主要资产——股票的交易行为是非常不同的。原因有二,第一是股票可以看做能无限分割,但房产不行;第二是房产的使用价值看得见摸得着,而股票不是。用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是割肉和截肢的区别。

    所以,在房市上,你看到的是价格虽然跌了,但根本买不到房。

    但是房价是否可能跌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名义价格不太可能跌,跌的是实际价格。两个度量,一个是根据通胀调整的价格,一个是房价收入比。前一个意义不大,因为房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拿财富(存量概念)去换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拿收入(流量概念)去换的东西。所以房价收入比这个东西直接度量了房价相当于多久的财富积累,是一个更好的价格度量。

    下面说说加杠杆的问题。简单来说,银行体系不会无节制地去加。两个原因:第一是自身对无节制加杠杆的风险有清醒认识,第二是监管不会放任。教训来自于美国。美国的次贷危机的爆发始于房贷的大规模蓄意断供(strategic default)。而蓄意断供的大规模出现,就来自于房贷的杠杆加得太高。下面用一个极度简化的模型说说直觉。这个简化模型虽然明显是错的,但对说明直觉来说,这样的模型就足够了。

    假定房屋价值为 H,房贷计划为首付为 D,此后每月支付月供 M,共支付 T 期。不考虑折现和银行利率。那么有 H = D + M*T

    那么,什么叫给房贷加杠杆?就是降低首付 D,增加月供 M。

    假定 T 不变,考虑在某一时点,房地产市场面临一个乘数价格冲击 A (0<A<1)这时房屋价值变成了H'=A*H。

    考察该时点上房贷残值。在这个简化的框架中,唯一的决定因素是房贷已经还了多少期。假定房贷已还 t 期,那么房贷的残值就是 M*(T-t) 。那么,如果目前房贷的残值大于房屋的价值,那么债务人就有选择断供的激励(当然不一定断)。反之,如果房贷残值小于房屋的价值,那么债务人几无激励选择断供。注意,在讨论有无激励时,前面支付过的首付和月供可以看做沉没成本。

    下面考察两个场景:高杠杆场景和低杠杆场景,分别以下标 h 和 l 来表示,并假定还款期限T一样。由前面的讨论知:

    [​IMG]

    由于蓄意断供激励的分界点是 M*(T-t) = H' = A*H。那么不难发现,在 M 较大时,分界点的 T-t* 较小,换句话说就是 t* 较大:

    [​IMG]

    后面的 F(.) 是累积分布。后面这个不等式意味着,在高杠杆场景下,有可能蓄意断供的人更多。

    在次贷危机中,各类 MBS 的存在使得银行对断供风险的识别和管理都更马虎了。但是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银行和监管机构都看到了实在的教训,可以预期类似的危机发生的概率变低了。而要预防危机,还得监管和银行体系一起按住杠杆才行。

    几篇可以参看的文献

    1.房地产周期的描述
    Leamer, E. E. (2007). Housing is the business cycle (No. w1342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蓄意断供的决定因素——比我模型里提的复杂得多
    Guiso, L., Sapienza, P., & Zingales, L. (2013). The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s toward strategic default on mortgage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68(4), 1473-1515.

    3.次贷危机的一个早期总结
    Ashcraft, A. B., & Schuermann, T. (2008). Understanding the securitization of subprime mortgage credit (No. 3). Now Publishers Inc.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