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科技 聚焦3·15:你被“大数据”精准消费了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3-15 发布。版面名称:新闻聚焦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又到一年“3·15”,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消费,在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 比如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某款产品,而后你会在其他APP看到相关产品的广告。有时和朋友闲聊到某款产品,刷信息流时就会被精准推送相关内容;甚至当你前往一个陌生城市,APP们还会为你推送各种当地的吃喝玩乐内容……

    你是否被互联网平台精准“算计”?又如何解决?​

    大数据“杀熟”背后 平台的精准“算计”

    最近,大数据“杀熟”再次成为网民关注焦点,甚至因为这个问题上了热搜,事件起因是一位复旦大学的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经过800多次的测试,使用不同价格不同款式的手机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就是,在使用打车软件的时候,不同价格不同品牌的手机,打的网约车价格也是不一样的。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又是大数据杀熟。​

    [​IMG]

    为什么会有大数据杀熟呢?其实早些时间这个概念就被网友热议,同样的产品或者服务,在面对老用户时反而比新用户的价格要贵,商家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数据,用消费者的消费喜好,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将同一商品或服务以不同的价格卖给消费者,以此来达到精准营销。​

    据了解,初代的大数据杀熟,依靠的是算法的简单判断,比较典型的就是“熟客卖高价”。比如,新客通常会在不同平台比价,因此,平台对新客展示的是低价;如果是老顾客,那自然价格就会高一些。和“熟客卖高价”相类似的还有“新人插队”。二代大数据杀熟中的“熟”,已经不是“熟客”,而是被平台充分掌握个人信息的“熟人”。​

    家住北京的李女士就向笔者反映,她和朋友要去外地旅游,在某平台查询当地酒店价格,结果发现平台给出的价格有近200多元的价格差,而她的朋友恰恰使用的是新款iPhone,而她自己是一部普通安卓手机。这是否是大数据杀熟?​

    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说到底是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用户画像和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溢价,既可以“向恶”杀熟,也可以“向善”为用户服务,选择权在商家手上,也在法律法规和环境改善上。​

    如何躲“坑”?专家建议多平台参考比价,比如购买产品时在不同平台查询价格;用不同品牌手机查询价格;选入购物车观察价格变化,帮助明辨是真降价还是真套路;对高频使用的平台停用几天,它会用更优惠价格“讨好”你,这样会避开大部分的“坑”。​

    APP为何做到“先知先觉”因为你被偷听了!

    刚和朋友聊起某款产品,APP就给你推送产品广告;和朋友谈论孩子教育,APP又推送上了培训机构....让人不得不怀疑,手机APP“偷听”情况是否存在?​

    前段时间,央视就“APP能精准推荐广告是否因为手机被监听而致”进行了揭秘。根据专家做出的测试显示:​

    假如发一个语音,当手松开了以后,这个录音事实上还在继续;甚至在手机处于锁屏的情况下,录音依然可以持续进行一段时间,但都会自行终止。只是不同的手机操作系统,锁屏下持续录音的时长略有不同。也就是说,“监听”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成本高、效率低、法律风险大,目前尚未发现真正意义上有哪款APP出现过这种把语音信息上传之后的偷听行为。​

    而之所以APP能精准推荐广告,是因为它们对你的购买、浏览、搜索记录以及是下载过的应用程序清单等信息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甚至还汇总你的好友信息和其他APP数据。​

    2021 年刚进入第二个月份,工信部已通报了第 2 批存在问题的应用软件名单,问题在于存在违规调用麦克风、通讯录、相册等权限侵害用户权益行为。工信部公告还指出,本次检测还涉及平台管理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其中,腾讯应用宝、小米应用商店、豌豆荚发现问题分别占比 22.3%,12.0%,10.3%。​

    在这些APP乱象中包括:APP滥用麦克风权限、APP读写相册、APP索要用户通讯权限、App 难以关闭广告弹窗等,而这些权限都指向了同一个不可侵犯的领域——用户隐私。​

    有专家表示,当用户点开APP的1秒内,其特征已经被分析并发给了广告主,谁出价最高,那么用户手机上就会显示谁的广告,这就是竞价交易。而APP广告的精准投放与竞价交易,是建立在过度索权、收集个人信息基础上的。​

    因此,很多 App 在没有合理场景的情况下,依然频繁索要用户权限,目的不单是为用户提供有意义的服务,而是瞄准了用户隐私关联的广告收益。​

    去年6月份,苹果透露,将把iOS14系统的“广告标识符(IDFA)”分享功能由默认开启的状态变为默认关闭,这样会致使APP不能直接收集用户数据用于个性化广告,而需要先征求用户允许,否则将会被移出苹果应用商店。​

    [​IMG]

    在魅族18发布会上,魅族公布了自己研发的一款APP——隐私风险自测,大小仅3.9MB,可供安卓用户检测自己手机的隐私防护性能。​

    用户自身如何防范隐私被收集,首先要做的就是管好APP应用权限,麦克风、位置、相机、存储、通讯录等都是关乎个人数据隐私,需要谨慎授权。如果一款APP需要授权,你不确定就可以先拒绝,使用时如果遇到问题,APP自然会提醒你,需要时再打开。而遇到那种有着“不同意就不能安装”或者索要根本不必要权限的APP,大家还是远离为妙。​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