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Sur,医学博士、里根医院访问学者、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Fellow 阅读原文 聊一聊这几年比较新的一个进展——肠子好,皮肤才会好 皮肤不仅是我们的的第一道“防护墙”,也是肠道微生物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我们的肠道(菌群)作为消化和吸收的工厂,承担着机体能量调转中心的工作。这类定植于人体胃肠道的所有细菌,其种类超过 500 种,总数约百万亿个,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它如此重要,以至于它的一点不适,都会在情绪或皮肤上反应出来。我们习惯于把这种影响途径叫做“肠 - 脑 - 皮轴”。 痘痘总是不好,是肠子在作怪? 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大数据的统计,去证实胃肠道功能障碍是皮脂腺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皮脂腺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实验招募了 13215 名 12~20 岁的汉族青少年,他们脂溢性皮炎、痤疮和酒渣鼻的患病率分别为 28.27%、51.03%和 0.97%。这些人与未患皮肤病的青少年相比,发生便秘、口臭、胃反流等胃肠道症状显著偏高【1】。 拿常见的黑头、青春痘举例子。它们的形成其实是有“潜伏期”的。雄激素作用下的皮脂腺快速发育和脂质大量分泌是痤疮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接下来会发生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 形成粉刺。粉刺的形成为具有厌氧生长特性的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创造了良好的局部环境。这种杆菌会让粉刺变成黑头或者闭口进而变成丘疹或者脓疱(就是我们看见的又大又红的青春痘)总结就是“微粉刺→黑头 / 闭口→丘疹 / 脓疱→痘印”。而肠道菌群可以参与到每个发展步骤中去。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雄激素过高,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通过高胰岛素的水平刺激卵泡膜细胞产生过多雄激素【2】。 皮肤与肠道健康相关的最极端代表是一种叫肠病性肢端皮炎的皮肤病,病因是肠道对锌的吸收异常。这类患者皮肤和肠道都会表现症状, 会出现肢端皮炎、脱发和腹泻。 肠 - 脑 - 皮肤轴 肠道菌群跟大脑的关系,不是直来直往的。他们的沟通往往需要媒介,比如激素。 γ- 氨基丁酸(简称 GAB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当 GABA 缺乏或是信号传导功能障碍时,人们会产生焦虑、不安、疲倦、忧虑等情绪。因此,GABA 可以镇静神经,从而达到抗焦虑的效果。我们平时喝的酸奶中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细菌能够在培养中使谷氨酸代谢产生 GABA。在哺乳动物水平上,人们发现用鼠李糖乳杆菌体内喂养小鼠,改变了小白鼠们焦虑和抑郁样行为。 还有一种让大脑感到快乐的激素就是血清素。90%以上的血清素在肠道中产生, 用于调节肠道运动。血清素通常被认为是幸福感的贡献者。它具有各种功能,包括调节情绪,食欲和睡眠(昼夜节律、觉醒)。很多种类的抗抑郁药就是通过突触中 5- 羟色胺的调节来起作用。 肠道与大脑、肠道与皮肤之间关系密切, 而大脑与皮肤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绪心理可能通过免疫途径、中枢途径 (HPA 轴) 、外周神经系统等途径影响皮肤健康。在身心紧张的状态下,皮肤的水油平衡和皮肤的保护功能会受到破坏, 皮肤天然抵抗有害微生物的能力丧失【3】。 肠子健康,皮肤才会健康 1.保护肠道菌群,首要平衡膳食,饮食多样化,多吃蔬菜、杂粮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口味也建议清淡为主,尽可能的体会食物原汁原味的鲜美。 2.尽可能减少精制的大米、面条、馒头等主食;主食可以采用五谷杂粮,比如燕麦、藜麦、小米、黑豆、绿豆、薏米等等。红薯、南瓜、山药等。 3.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尤其是颜色深的蔬菜,比如紫甘蓝、西兰花等。可以适当的吃一些发酵的食物,比如酸奶、豆制品。最好是自己在家里做,否则会吃进去更多糖。 4.不要熬夜,细菌也有自己的作息,不好好睡觉,它们也不会好好工作。 5.不要滥用抗生素。 6.心态上也要放松,如果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激素情况和肠道菌群紊乱。3-4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交响乐团。当所有成员的节奏一致时,就是优美的乐曲;但如果一个成员出现失误,音乐就会变得刺耳起来,如果这个失误的成员不能及时调整状态,可能还会影响乐团的其它成员,导致演出的失败——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悲观抑郁的情绪或者作息开始不规律,要及时调整,而不是任由这种情绪和懒散自由发展,等身体这个乐团发出难以调和的噪音时,就追悔莫及了。 参考文献: Zhang H, Liao W, Chao W, Chen Q, Zeng H, Wu C, Wu S, Ho HI. Risk factors for sebaceous gland diseas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in Han adolescents. J Dermatol. 2008 Sep;35(9):555-61. doi: 10.1111/j.1346-8138.2008.00523.x. PMID: 18837699. [2]项蕾红.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4 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01):52-57. 靳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01):66-68. [3]段云峰,金锋.肠道微生物与皮肤疾病——肠 - 脑 - 皮轴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7,62(05):360-371.(图源) [4]王晓萌,张玉环,张理涛.肠 - 脑 - 皮肤轴与特应性皮炎[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01):83-86.(图源)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