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Yourself,关照自我与内心,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阅读原文 近几年,智性恋这个词的讨论度越来越热。看到回答里的大家已经分享了不少身边智性恋的例子,那么,KY 在这里给智性恋做一个专业上的科普。 大家通常以为智性恋就是单纯喜欢聪明的人,但其实,智性恋的定义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很多: 智性恋(sapiosexual)源于拉丁语词根 sapiens(辨识、明智)与 sexual,指的是一个人会因为别人非常聪明,而感受到强烈的性吸引力。 举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 谢耳朵很聪明,一些观众会因为他的聪明而喜欢他,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观众就是智性恋。 智性恋意味着,你不仅是因为一个人聪明而喜欢 ta,甚至还想要扑倒 ta! 性与关系专家 Casey 在 2020 年接受采访时,对智性恋做了进一步解释。 她提到,对于智性恋人群来说,智力是最有特征的性吸引力,甚至比潜在伴侣的外表和性格都更有价值。而且,智力本身,而不是它带来的权力、地位等其他东西,才是真正“接通”双方的关键。 所以说,如果你能纯粹的因为一个人的智力而产生爱意和性欲,那你就是智性恋啦! 那么,智性恋这个说法又从何而来呢? 1988 年,一个 ID 为“Wolfieboy”的用户,在 Livejournal 网站上首次使用了“Sapiosexual”一词。 2002 年,ta 在博客中写道:“我并不是太在乎高潮,我想要一个敏锐的、有洞察力的头脑。我想要有一个人,可以和我将讨论哲学作为前戏。(作者注:这里的高潮,指的是由其他非智商刺激而产生的高潮,不是说自己不想要高潮。)” 这段文字对智性恋的体验有了更为具体的描述。 智性恋真的进入大众视野,还是 2014 年的事。当时,知名交友网站 OKCupid 将智性恋和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其他性取向,一起纳入了性向选择项。 同年 10 月,一个名为“ The Sapio: Intelligent Dating”的交友 app 推出,专门针对智性恋用户人群,旨在让那些“寂寞的聪明人”能够因共同的兴趣话题和学术追求找到彼此(Meena, 2020)。 不过,虽然智性恋这个词已经日益风靡,但是智性恋还不是一个为心理学界所认可的、严格意义上的性取向。 OKCupid 网站曾在采访中提出,增加“智性恋”选项是为了兼顾一些更偏重智识的群体,提升用户体验。官方回应了增加该选项的初衷,而且并没有承认它是一种新的性取向。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指的是一个人倾向于产生持久浪漫感受或性吸引(也可以二者皆有)的性别。 而在学术界,当人们探讨不同的性取向时,通常也是不会包含智性恋这个选项的。 不过,Herbenick 在 2018 年也曾指出,这并不妨碍我们将智性恋作为一种自我身份认同。 一个认为自己是智性恋的人,可以是同性恋、异性恋或其他取向,不过对 ta 们来说,智商高,一定是不可或缺的择偶条件。 就如同前文的举例所说,有的人确实很喜欢“聪明的人”,可是,ta 们就必然是智性恋了吗?如果我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智性恋,有什么判断依据吗? 一般来说,智性恋包含这四大特征(Retta, 2020): 对于非智性恋的人来说,ta 们也可能因为智力喜欢一个人,但 ta 们在建立起连结后,双方实际接触可能更注重情感上的沟通和情绪体验,可以说,智力只是 ta 们和对方建立关系的桥梁之一。 但对于真正智性恋来说,智力是增进感情的关键。Ta 们即使在建立关系后,也会确保有足够多的智力上的交锋和讨论。 话虽如此,但是真的有人会因为智商喜欢上一个人吗? 相信回答里的例子为我们证明了真的有,那么有专业的研究证明吗?也有! 在西澳大利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 383 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Gignac, Darbyshire & Ooi, 2018)。 研究人员列举了 9 个有关智商与性吸引关系的问题,比如“如果一个人外貌很有吸引力,但是智力一般,那么不会让我产生兴趣”、“听到某人特别富有智慧的谈话,会让我产生性欲”等等,然后让参与者按自己的认知进行打分(1 分表示强烈不同意,5 分表示强烈同意)。 经过统计和分析发现,在样本年龄在 18-35 岁的人中,约有 8%为智性恋。 此外,还有相关证据佐证,智商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欢聪明人”这句话其实是真的有科学依据的~ Buss(1990)曾对来自 33 个国家的 9474 名参与者进行了抽样调查,报告称, "聪明"是人们在选择伴侣时,第二大被重视的特征,仅次于“善良和理解”。 有时候,“聪明”说不定比“善良和理解”还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不够聪明,可能连对方到底想表达的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势必也难以理解彼此。 此外,在上述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中还发现,随着智商增加,一个人对他人产生的吸引力也会相应增加。但是这种效果是有上限的,当 IQ≈120 时性吸引力最佳。 可以理解为,在通常情况下,智商特别高的人可能也会不受欢迎。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对智性恋还有一个疑问——智商怎么会比颜值还有吸引力?人们为什么会更喜欢高智商呢? 先来讲一个最容易解释的原因: (说人话就是,智力是生物繁衍和进化的选择) Miller 等人检测了 400 名越战退伍军人的精子质量和智商,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些智商测试中得分越高的人,健康精子的数量就越多,健康精子的数量和脑部质量呈正相关。 人类有繁衍和进化需求,而高智商可以带来更健康、优质的后代(Arden, Gottfredson, Miller, & Pierce, 2009),因此,智力可能被认为是“好基因”的有效指标,成为人们择偶时的一项指标。 慕强,简而言之,就是仰慕强者。 这些都是慕强的体现。 不过“强”呢,并不单单指代某种能力很高,而是指 ta 至少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领域有超出常人的积累或天赋,比如说,智商高就是单纯在智力维度上的“强”。 慕强,在当今社会逐渐成为一种“流行风向”。人们越发轻易地就可以接触到彼此生活(而且很多是自带滤镜的生活)。发达的网络让我们可以看到年入百万的 00 后,可以看到一些人通过婚姻,轻松实现了阶级飞跃。这会让人不自觉产生对比,提高对伴侣的要求。 而高智商,无疑是传统认知中强者、优秀的代名词。或许,很多人并不仅仅是在追求高智商,而是对一切体现着力量的标签着迷。 1)高智商的人往往可以通过这个优势,获得更多成就和社会资源。 比如取得更好的成绩、财富地位等,很多人追求高智商伴侣,看重的不是智商本身,而是它带来的这一切。 有研究表明,在特定人群中的智力水平排名,与取得高社会成就的可能性呈指数型正相关。啥意思呢,请看下图: 也就是说,智力排名越高的人,取得高社会成就(比如读到博士、高收入)的可能性越大。智力排在中等的人比排在末尾的人更有可能取得高成就,而与智力排在中等的人相比,智力排在前列的人取得高成就的可能性会有特别显著的提升(Robertson et al., 2010)。 也就是说,当你与智商排在前列的人交往时,你更可能提前碰上一个在日后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人。 2)智商可以带来的附加价值,除了“功名利禄”,还有一种潜在的安全感。 对很多人来说,高智商意味着快速学习的能力、精通和顿悟某件事的能力、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所以,高智商似乎具有更稳定的抗风险能力。这种由智商带来的安全感,也是很多人对高智商偏爱的原因之一。 有人谈对象只看脸,有人特别喜欢手好看的,叫做手控,还有“音控”、“脚控”、“短发控”等等,甚至还有更多更小众的偏好。那那那,怎么就还不允许有一部分人,就是沉迷于智力了呢! 如果要说沉迷智力的原因,或许一定程度上与童年经历有关。 其实,关于真正的智性恋定义还是非常严格的,很多人虽然喜欢“聪明人”,但严格意义上也许还不能算是智性恋。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它作为自己交友、择偶的一条标准,作为一个明确的个人标签。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偏好、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伴侣,还可以让我们有机会遇见更多与自己相似的人,找到归属感,并提升遇到真爱的机率。 Reference: Arden, R., Gottfredson, L. S., Miller, G., & Pierce, A. (2009). Intelligence and semen qualit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telligence, 37(3), 277-282. Buss, D. M., Abbott, M., Angleitner, A., Asherian, A., Biaggio, A., Blanco-Villasenor, A., ... & Yang, K. S. (1990). International preferences in selecting mates: A study of 37 cultur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1(1), 5-47. Gignac, G. E., Darbyshire, J., & Ooi, M. (2018). Some people are attracted sexually to intelligence: A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sapiosexuality. Intelligence, 66, 98-111. Meena. J. (2020). Sapiosexuality Is Not Just A Fad. Medium. Miller, G. (2011). The mating mind: How sexual choice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human nature. Anchor. Retta. M . (2020).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Sapiosexual? 4 Telltale Signs. Mind Body Green. Robertson, K. F., Smeets, S., Lubinski, D., & Benbow, C. P. (2010). Beyond the threshold hypothesis: Even among the gifted and top math/science graduate students, cognitive abilities, vocational interests, and lifestyle preferences matter for career choice, performance, and persistence.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6), 346-351.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