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思Yusi,知名音乐博主;音乐审美通识教育践行者 阅读原文 说起“土味”歌曲,在华语乐坛里,凤凰传奇或许首当其冲。他们的音乐朗朗上口,非常接地气,再加上与广场舞密不可分的联系,导致大家一提起他们的音乐,就是一种感觉——“土”。 当然,其实早在凤凰传奇之前,土味歌曲就在中国诞生了。 从那英吐槽“只有农民才听”的《2002 年的第一场雪》,到一度广为传唱的《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等土味情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一边吐槽着这些音乐的“土”,一边又不断被这些旋律洗脑。近几年来,《野狼 disco》《沙漠骆驼》等土味神曲的出现告诉我们,土味音乐依然没有消失。 这些音乐究竟“土”在哪里?为什么总是会有土味音乐诞生呢? 一首歌的气质,首先肯定是由很多综合要素决定的。 对于华语歌曲来说,大家往往非常看重歌词,很多歌曲之所以充满土味,通常是因为歌词比较庸俗直白,没有内涵,不符合国人含蓄的审美。比如,我们会认为“还没为你把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的爱是高雅、深沉的表达,而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的爱,就是低俗、肤浅的表达。 当然,也有一些歌词其实并不算低俗,却依然被大家划分为“土味”歌曲的音乐,比如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荷塘月色》等等,歌词本身还是很优美的,可我们听起来依然会觉得有点土。 所以在歌词之外,我们就要来探讨一下这类歌曲的音乐性了。 通常来说,我们往往会把歌曲的“土”归结为旋律太俗套、编曲配器太低级等原因。这些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是我想说,很多人忽略了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音乐的节奏。 我们通常说一首歌是“土”还是“洋气”,主要就是看这首歌是不是偏欧美风,整首歌听起来是否有一种自由飘逸的律动感。而这种感觉,往往就在于音乐的节奏。 与电影上的节奏感一样,不管剧情、画面多么精彩,如果节奏让人不舒服,那么电影就是有问题的。同理,在音乐上,哪怕旋律很好听、和声很高级,但如果在节奏上刻板、老套,没有自由畅快的律动感,整首歌也并不会很“洋气”。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周杰伦的《菊花台》、《稻香》等名曲换成凤凰传奇最常用的“动次打次”节奏型,是不是瞬间就变得接地气了? 当然,我知道受限于中文铿锵有力的语言特点,华语歌曲在节奏的创作上总是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中文独立的单音字,在填到音乐中时,很容易做成“一字一拍”的节奏,从而陷入俗套。 这样的作品长期占有市场,也导致国人们最常听也是最习惯听的,就是这种一板一眼,传统节奏型的音乐。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有段时间非常流行的“喊麦文化”,听起来确实洗脑,但同时也成为了“土味”代名词。 当然,这并不代表用中文就写不出来节奏高级的作品。 我们之前多次举过李荣浩和方大同的例子,两首同样是八六拍、抒情悠缓的音乐,方大同的《黑白》比起李荣浩的《老街》,听起来要自由、洋气很多。 原因就在于方大同能够很大胆地打破汉字与节拍的对应关系,改变歌曲的轻重拍位置;而李荣浩的作品,则是一板一眼将歌词填进了每一个节拍里,听起来朗朗上口,却毫无新意,没有任何想象空间。 再举个例子说明节奏的重要性:很多土味音乐,旋律、和声不变,单单是改变节奏,同样也会有洋气、高级的感觉。 华晨宇曾经在《天籁之战》中改编过《老鼠爱大米》,大家可以重点听主歌部分,尽管旋律听起来没什么变化,但改变了节奏的强弱拍位置,也就是用了我们常说的切分音,这个小小的变动,就让一首歌的气质变得年轻、时尚,让之前死气沉沉的节奏变活了,明显有了生命力。 所以,对于华语音乐来说,想要创作出耳目一新的作品,那就要让歌词最大程度地为音乐服务,而不是让歌词“绑架”音乐的节奏;不要把节奏都写得那么绝对,而应该想办法让音乐流动起来。 我认为节奏感是最能够代表一个人的音乐感觉的,每个人的节奏感都不尽相同,决定他创作出音乐的气质也不一样。对于音乐创作者来说,应该好好地利用自己与众不同的节奏感,创作出具有独特节奏感的音乐,丰富大家的耳朵。 当然我相信凤凰传奇并不是写不出来不土的歌,他们只是选择这样的标签、走这样的亲民风格;同时,“土”与“洋气”也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大家可以有各自的音乐偏好,听得开心就好。 我只是建议大家,如果想要听懂更多,就要大胆地打开耳朵,去听一听不同节奏的音乐,感受下不同气质的歌曲,而不是停留或沉迷在常见的、单一的节奏里止步不前。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