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苏炳添和博尔特差距还有多远?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8-1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chenqin,数据帝 阅读原文

    从有电子计时器开始算起,在有记录且风速不超标的比赛中,全世界共有多少运动员,多少次跑进了 10.2 秒?

    940 人,共 10411 次。即便把阈值拦在 10.2 秒,而非 10 秒,世界上能达到这一速度的人仍然没有达到一千。我们将这 940 人的 10411 次比赛,按照他们的年龄画成一张散点图。

    [​IMG]

    这张图看起来像是一座小山丘。从 17、18 岁开始,速度快速提高;在 26 岁左右,山丘达到顶峰;在 30 岁后,速度逐渐下降。山丘内侧的点非常密集,代表着很多运动员曾经达到过这里,而越外层的点越稀疏,那是最优秀的运动员才能达到的区域。

    我们在这张图上,把除了苏炳添以外,其他所有东亚地区跑进 10.2 秒的比赛(同时去掉了归化运动员和混血儿)数据给高亮出来:

    [​IMG]

    东亚运动员的记录用黄色高亮出来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黄色的点缩在蓝色山丘的中间,完全被包围,几乎完全到不了外层。

    当然,你可能会注意到上图的左侧有几个处于外圈的点,尤其是在 17 岁达到 10.01 的那一点,看起来分外出挑。

    这几个成绩来自同一名日本运动员——桐生祥秀。桐生祥秀至今保有着世界青少年 100 米赛跑世界纪录,当时也曾成为希望之星,人们看好他在世锦赛和奥运会上能有上佳表现,突破人种的限制。

    但事与愿违,桐生祥秀后期不仅一到大赛就让人大跌眼镜,还越跑越差,现在连奥运会标准都无法达到了。在一次苏炳添的访谈中还专门提到了桐生祥秀:

    程:明白了,就是说冬训的两三个月,每一个训练单元跑的次数,是阶段性变化的,开始时次数多,速度要求不高;第二、第三阶段后,一个训练单元跑的次数减少,要求运动员上速度。有一个例子,日本短跑运动员桐生祥秀,你跟他多次比赛过的。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报道,说他是日本第一个进 10 秒的百米跑运动员,是吧?
    苏:对。
    程:桐生祥秀进 10 秒以后呢,他的训练积极性更加强盛,报道说他酷爱训练,他对训练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那种追求,所以他自己不停地加量,每天的训练单元时间很长,跑的次数也增多。除了教练员给他制定的训练计划以外,他自己还自觉地拼命练,那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近两年他的成绩一直在下滑,就是训练不光没有奏效,反而产生了副作用。
    苏:我跟他一起比赛比得挺多。
    程:我印象很深,去年钻石联赛上海站比赛,你跟他同场,他跑了最后一名,10 秒 24,你跑 10 秒 05。
    苏:我不受伤他跑不过我……桐生祥秀能跑进 10 秒,他运气也太好,那一趟遇到了大顺风,他是 1.8 米 / 秒的风,天气多好,我从来都没跑过这个风速。呵呵。​

    接下来,我们把苏炳添的比赛用红色高亮在这张图上。

    [​IMG]

    红色的点代表苏炳添在 10.2 秒以内的每一次比赛。像一把利剑一样,从中心向外捅出一个窟窿,一下子把东亚地区的可及性向外拓展到了外圈。

    在比苏炳添年龄更大的阶段跑出了更快速度的人,只剩两位,这两位同时也是世界上跑出十秒内次数最多的运动员——贾斯汀·加特林和阿萨法·鲍威尔。

    此外,苏炳添还有一个和其他运动员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他的成绩竟然随着年龄有着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2 岁到了 10.16,24 岁达到 10.06,26 岁首次突破 10 秒达到 9.99,29 岁达到 9.91,然后到现在,32 岁,达到 9.83。从这座山丘的下坡趋势就能看到,苏炳添这样的上升,在 100 米短跑运动员中是极其罕有的。

    在这种上升的背后,精密的训练安排提供了极好的助力。举一个例子,苏炳添在 2018 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中,拿到了第二名,输给了 Prescod Reece。这场比赛中,苏炳添前 80 米都是领先的,最后才被超过。苏炳添在访谈中曾经提到过这次比赛:

    苏:我当时和英国运动员是挨着的,我俩在四道、五道。
    程:对,两个人挨着的,这很重要,这正是你说“加速”的心理反应。在数据里也显示了这个事实,后面 10 米你压线压得厉害,就是步子大了,我记得你在电视上也说过这个情形,我就想问你,后边步子加大是你技术的一部分呢,还是你想冲刺的结果?
    苏:是故意的,当时为什么呢,一般讲,比如你一直领先跑,突然旁边的人有赶超你的趋势,你假如在乎他,跟他较上劲,这个时候你的节奏就乱了,你下地的每一步就会很用力,很用力的时候你的速度就降了,降了呢,你的步幅就变大了,就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问题是在最后冲刺的 10 米。

    怎么办呢?研究人员专门就这 10 米发了一篇文章,总结为何会在最后 10 米冲刺时出现问题。

    [​IMG]
    [​IMG]
    [​IMG]
    [​IMG]

    那么在对这 10 米进行针对性研究后,再发展出一套适用于苏炳添的“延缓撞线技术”

    延缓终点跑“撞线”时机,减小终点跑前技术变化程度:运动员在接近终点时,体力下降较为明显,多会出现步长加大,步频下降和身体大幅度前倾以及骨盆前旋的问题,加大了摆动腿上抬的难度,缩短了着地加速距离,减弱前蹬效果;此外,为了维持身体平衡,支撑腿通常会过早的着地,使着地点远离身体重心投影点,加大着地制动力。一般运动员甚至在刚进入最后一个 10 m 分段时就开始出现此种情况,而优秀运动员出现此种情况的时机相对较晚。鉴于此,保持终点前良好的身体姿态,延缓压线动作的时机也是苏炳添在训练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通过上海钻石联赛和马德里比赛终点前技术录像可见,马德里比赛终点压线动作出现的时机比上海钻石联赛晚 1.5~2 m 左右,有利于终点前速度的保持,所以整体效果较好。​

    这只是技术细节的其中一小部分,整个短跑的技术细节和专项训练,其参数之多数不胜数:

    [​IMG]

    我们都知道,田径是运动之母,短跑又是皇冠上的明珠,好像人人都会跑。

    但在赛场上,你真的确定自己会跑步吗?

    光是一个最后十米的冲线技术,其细节也千变万化。适用于苏炳添这样 1 米 72 身高的技术,又和身高 1 米 95 的博尔特相差甚远,需要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材料和实验来求证。

    而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小细节,决定了最后的输赢。

    再说回原题:苏炳添和博尔特差距有多大?我们在上图中再用黑色高亮出博尔特的比赛:

    [​IMG]

    可以看到,博尔特的确是在山巅之人,人类在 9.8 秒以内的成绩一共有 43 次,其中有 12 次是由博尔特跑出来的。但博尔特是属于那种出场即巅峰的类型,在 2009 年(23 岁)刷新世界纪录之后,博尔特的成绩随着年龄快速下滑。2017 年(31 岁),博尔特在伦敦世锦赛中获得第三名,只跑出 9.95 秒的成绩,随后便宣布退役。

    博尔特为什么成绩出现下降呢?研究人员也专门写了一篇论文:

    [​IMG]

    上面只是摘要,具体原因很多,比如研究人员仔细计算了博尔特着地瞬间和垂直支撑阶段的支撑腿膝角,发现 2009 年为为 160.1°和 140.8°,膝角变化幅度达到 19.3°,而 2017 年变化幅度为 14.4°。

    为什么这两个角度很重要?因为「着地瞬间与垂直阶段膝角变化幅度大,说明肌肉退让工作更加积极,做功时间更充分,激活的横桥数量增多,肌肉储存的弹性势能更多,后续的蹬离速度也就越快」……

    呼吸频率、髋角、每秒步长、触地时间、腾空时间……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被拿来研究,并内化到特定的训练中来,这才有了不断的提高。

    如果我们将苏炳添和博尔特相比,那么在 23 岁刷新世界纪录后成绩不断下滑,并在 31 岁宣布退役的博尔特,固然是创造了更强的巅峰成绩,但 22 岁到 32 岁成绩仍在上升并达到了 9.83 秒的苏炳添,才更能让人看到希望。

    这种希望,不止是中国人在黑人统治的短跑领域中撕开了一角——人种论之说,那是在出生时即告胜负。博尔特一出生就浑身上下适合短跑,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能指望下一个浑身上下都适合短跑的运动员来破纪录呢?显然不是。

    苏炳添走出的这一条在 22 岁之后逆势增长的速度曲线,更大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另一个事实——短跑的技术,远没有达到至臻至善的程度,还有潜力可挖。

    以往黄种人在短跑上始终难以在成绩上有大的突破。一些优秀的年轻运动员,比如给自己加量训练的桐生祥秀,却始终在十秒大关附近徘徊,偶尔破 10 秒,但又在许多比赛中拉胯。为什么?难道真的是因为人种吗?

    苏炳添告诉我们,不是因为人种问题,而是训练方法的问题。

    [​IMG]

    上图列出了中国选手在各项比赛中的成绩。可以看到,从 1985 年到 2013 年,中国的 100 米最好成绩始终难以突破 10 秒 2,10.16 秒的全国记录竟然保持了 17 年。

    而在 2014 年之后,运动员们的成绩却突然好转了,各项接近 10 秒、破十秒的成绩每年都在出现。直到最近达到 9.83 秒。

    2014 年之后,出现了什么?显然变的并不是人种。在苏炳添的另一个访谈中,可以找到答案:

    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苏炳添你现在成绩都这么好了、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还要改变技术?因为对他们来说可能想要保守的方式,但对我来说是想挑战个人的极限。所以哪怕是失败或成功我都想尝试一下。
    我是在 2014 年的 5 月份左右有了这个想法,也询问过很多人,最终让我决定改变的是李金哲的外教 Landy。他给我做了个测试,在我没有防备的时候在我身后推了我一下。看到我迈出去的第一步是右脚,他就说我可以改过来。他说为什么我之前要把右脚放在前面,蹬出去的第一步是左脚呢?这是不符合规律的,改过来才是神经自然的反应。我听后觉得非常对,所以就决定改变过来。​

    这名外教 Landy,也就是苏炳添现在的主管教练兰迪亨廷顿。

    兰迪在 2013 年被聘请成为了中国田径队的教练,他同时也是其他多位短跑及跳远名将的指导教练,包括三级跳远银牌朱亚明和女子 800 米王春雨。兰迪,以及他背后的一系列研究团队,比如在上文引用的几篇文章的作者,一同改进了中国田径的训练方式。

    从内因上,首先是需要苏炳添的挑战,他不相信人种的限制,他想要挑战个人极限。

    从外因上,针对苏炳添,以及和他一样的运动员们,研究人员和教练员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能够提高成绩的训练手段。

    虽然只是短短 10 秒不到的比赛,但这种技术的进步、对于特定顶尖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一样能够跨越人种和年龄的限制,突破自己的极限,甚至突破人类的极限。

    如果博尔特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目前的最快速度,那么苏炳添则让我们看到了如何通过技术和训练的改进获得超越人种和年龄的上升空间。

    正因为苏炳添,我们才更加相信,人类的速度,决不会在博尔特的记录处止步。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