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昕,艺术经纪人;《如何看懂艺术1、2》两册各大平台发售中 阅读原文 艺术的社会价值,或者说,在社会中的价值是阶段性实现的。一件艺术品,和一个茶杯、一碗面条一样,当制作完成之后,其价值才逐渐施展出来。 咱们以面条为例:面条做好,由服务员端上桌,被买单的我吃掉了半碗,我吃不完,把面留在这里,倒掉了。此时,这碗面只满足了我一人饱腹的需求。此时,我们并不能以“这碗面明明可以喂饱两个人”为由要求把面条分给两个人。吃完与否,是买面人的自由。 因此,当我们讨论艺术品的社会价值之前,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个世界上的很多艺术品在诞生之初,并不是直接为了服务社会而存在的(公共艺术放在最后讨论)。艺术品“原本的意义”恰恰便在于“满足委托人,或者市场——某种意义上更广义的委托人的需求。 然而,由于上个世纪全球范围内的艺术家都空前地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艺术家们前所未有地投入到社会活动中来。尤其是博伊斯、约翰·列侬这类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在完成之初就带有极强的社会属性。几十年下来,使得很多当下的艺术家、观众认为当代艺术就是应该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对此,我并不这么看。当代艺术首要考虑的,和千百年来的艺术家一样,依然是生存问题,而不是社会性。 约翰·列侬的《IMAGINE》专辑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品直接实现社会价值的例子,但也别忘了其本身是一盘卖钱的 CD 从一个艺术经纪人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多么有抱负的艺术家,都应该充分考虑吃饭的问题。《大学》里面把平天下放在“修身齐家”之后,也有这个意思。艺术不是吃青春饭的奥运会,很多艺术家要到四五十岁甚至更往后才能迎来自己艺术生涯的巅峰,因此,艺术家如果真的爱惜自己,希望以艺术家的身份为社会发光发热的话,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应该是尽可能让自己在四五十岁的时候依然是个艺术家,而没有迫于生计,弃笔改行。 由此,艺术品被创作出来,承担着为艺术家抒发个人感情、表达观念的功能。抒发的感情被人买单,完成交易,这件艺术品就此在社会上开始流通。之后,收藏家可以选择邀请朋友来家欣赏,或者拿画出去展览,乃至未来将它再次卖掉。每一种行为,都是在践行这件艺术品的社会价值——即使收藏家自己并没往这上想。 最终,正如胡惠春为自己的收藏取名“暂得楼”一样,艺术品的寿命,常常会比收藏它的人要长得多。到那个时候,这幅作品是继续在市场上流通,让人们在拍卖会后的新闻上为其高价而咋舌,还是进入博物馆,静静地等待他人参观,就看这幅作品自己的命运了。 当然,说回到公共艺术,尽管创作出来后就面向公众,但实际上艺术家还是在对委托人负责,比如市政府,或者某个企业。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艺术品本身都无需对所有人负责。其价值,则会在流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直到它沉寂于某个博物馆的仓库,再也没有人想将它拿出来展示,或者干脆扔掉为止。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最初就是一件公共艺术 所以,要想让艺术尽可能丰富地发挥其社会价值,恰恰要让这个社会的有钱有闲阶级,多多投入到艺术收藏中来,这样才可以养活艺术家,艺术家才可以持续创作好的作品。当代艺术的艺术语言相较传统有了不小的改变,但“艺术家——收藏家”这个起点和终点,无论是古今中外,均是如此。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