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飞,《元素与人类文明》《原子王国历险记》作者 阅读原文 看到这个标题,我才想起来,真的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猪皮革的制品了。 小时候,猪皮的鞋曾流行过一阵子,作为男孩,试皮鞋的机会很少,为数不多的一些记忆是在夏天试穿皮凉鞋的时候,售货员强调鞋的材质是猪皮的,不是人造革,透气性好。 再后来了解过皮革,是在去河北辛集做产品调研的时候,当时我正在参与皮革涂饰剂的项目,需要了解有关鞣革工艺添加剂的具体信息。在调研中,听到一个老板提到了猪皮,他讲道:猪皮产品的品质不错,更软一些,但是就有一样,出口生意不太好做,原因么,当然是因为宗教了。 所以,我觉得国际市场的选择可能是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饮食问题。 我们有多少人吃过牛皮呢?我是从来没吃过。羊皮的情况要好一些,在我的老家江苏如皋,冬天喜欢吃的都是带皮羊肉,北方一般不怎么吃。但是,猪皮呢,南北方都爱吃带皮的五花肉。 不仅如此,我特别查了一下炸猪皮这种食材,在淘宝上的价格普遍在每斤 30-60 元,应该说利润还是不低的。而生牛皮的行情我不是很了解,查了一些资料,与牛的品种以及牛皮大小关系都比较大,平均收购价能到每斤 3 元,这还是比较好的年份。所以,从生皮的价格来看,牛皮肯定也更有优势,何况,如果论大小,一张完整的牛皮可比猪皮大多了。 而中国的猪肉市场大概占到全世界的一半,因此如果中国的猪皮不是主要用于皮革制造,那么其他一些地区的原料供应地应该是非常有限的。 可见,无论是从供应端还是销售端,这个市场都不太好培育。 最后一个问题,猪皮是否有可能培育高端市场呢? 单纯从材料上看,牛皮也好,猪皮也罢,其实都是蛋白质,也就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胶原蛋白,这个区别并不大,因此需要重点看的是材料性能。 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的罗建勋等人曾在《西部皮革》(2008.8)上撰写过一篇题为《对猪皮革产品的思考与对策》,其中有不少深刻的看法。 我国的猪皮革产业从六五(1981-1985)期间开始发展,这也和我小时候接触猪皮的时间很吻合。不过,猪皮革一经推入市场,就一直被认为是低档产品,是对牛皮的一种替代,所以产品价格上不去。可见,当时的市场教育是有缺陷的,一个产品从出生时就被打上了“山寨”的标签,那还能有个好么?何况原料还比较贵。 所以,要想把猪皮革产品推向市场,只有走高端路线。 先说缺点。根据该文献,猪皮的主要缺点有两个:粒面粗而手感不好,有哈喇子味儿(这是我转述的词汇)。手感不好,这是猪品种没有优化的原因,选择合适的原料产地不难解决。而哈喇子味儿是猪油氧化后的结果,因为猪油的不饱和度要高于牛皮,所以如果按照正常的加工流程,猪皮革肯定更容易被氧化,味道也会更大,但是这个问题可以靠抗氧化剂克服。 但是猪皮也确实有优点,根据广东检验检测认证集团的胡斌瑜今年发表在《西部皮革》的一篇文献《皮革材质与运动手套革的舒适性能考察》,经过实验测试证明,猪皮革的透气性与舒适性都要优于牛皮和羊皮。 由此可见,市场有培育起来的机会。据罗建勋给出的信息,位于温州地区的皮革厂(不含已倒闭的江南皮革厂)现在已经出品了不少猪皮革制品,主要用于鞋里革、衬里、沙发革等等。由于国内市场不怎么接受,所以主要是出口了。这一点和我在辛集了解的情况正好相反,猜测可能是因为出口的目标市场不同造成的。 总而言之,猪皮革用于高端产品,有机会,但是也不容易。 由于如今的环保标准越来越高,皮革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不易,皮革产业在国内不太可能出现大的爆发,大家能守成就不错了,所以我个人觉得猪皮革产品大发展的前景不算太好。 阅读原文